08-第四部分第7章 在决策者身边历练 (1-3) |
第四部分第7章 在决策者身边历练(1)
让关键人物记住你
用出色的“政绩”敲开导师的门
在关键职位上锤炼
如饥似渴地吸纳领导的遗传基因
让金子般的人脉缠绕自己
让关键人物记住你
组织机构的设置一般总是呈金字塔结构的,对领导岗位的追求总是要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面对这种“卖方市场”,坐等机遇降临是无济于事的。事实上,所谓的机遇往往是指来自高层领导人的赏识和提拔,但处在高位“俯瞰”的领导人由于事务繁忙,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考察自己麾下的人员。因此,若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抓住与高层领导近距离接触的有限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准千里马”本质。毕竟,每一个正直的领导人都是愿意做伯乐的。
乔治•马歇尔将军的职业生涯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经典范例。马歇尔曾先后为三位将军担任过助理和参谋:陆军参谋长富兰克林•贝尔将军,亨特•利格特将军,一战美国远征军司令和陆军参谋长约翰•潘兴将军。这三位将军都曾给与马歇尔广泛的指导、咨询、建议和教育。
对马歇尔的职业生涯产生过实质影响的第一个真正的导师是贝尔将军。
1906年,贝尔成为陆军参谋长,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1910年。虽然贝尔将军以作战指挥著称,但他对美国最深远的贡献是在1903~1906年间任莱沃利思堡基地司令时做出的。在该基地,马歇尔与贝尔建立了最初的联系。当时贝尔的目标是创立一所培养优秀职业军人的学校,使它成为美国陆军的大脑。贝尔到任后,要求挑选最优秀的军官学习1906年的第一期课程。马歇尔有幸入选了。当时他仅是个少尉,班里其他53位同学大都比他年纪大,而且经验也更丰富。
这段经历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马歇尔曾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困难的工作……在班上我领悟到了什么叫彻底,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到以后的生活中,不论困难多大、压力多大、任务多紧迫。一年下来,我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此前我并不真正拥有学习的习惯。”
马歇尔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毕业时,贝尔以陆军参谋长的身份从华盛顿赶来向毕业学员做演讲。作为全班的第一名,马歇尔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贝尔的注意,这一注意的意义非同寻常。贝尔是个有辉煌战争经历的将军,有智慧,有远见,深得马歇尔这样的年轻军官的敬佩。
1913年,经贝尔将军举荐,马歇尔被派遣到菲律宾任利格特将军的助理。在莱沃利思堡马歇尔就与利格特建设了最初的联系。当时利格特还只是第12步兵团的一位营长,马歇尔是个教官。课后,利格特经常找马歇尔探讨授课内容。在这些讨论中,利格特对马歇尔印象深刻。在菲律宾,利格特着意栽培马歇尔,让他陪同视察部队,让他记下应该改进的地方。利格特甚至还经常让马歇尔代表自己检查野战演习情况。
在陆军参谋长任期满后,贝尔将军调任驻菲律宾部队司令。马歇尔很幸运,在菲律宾服役时,贝尔将军的参谋约翰逊•哈古德少校对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哈古德听说马歇尔曾与一个同军衔的战友就军事原理打过赌,就问马歇尔是不是真的。马歇尔承认有这么回事。哈古德后来回忆说:“我从这件事上学到一些东西,在以后的部队生活中我一直在用这些东西——就是训练士兵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根本。当你管理指挥部队时,一定要抓住根本。”
1913年,马歇尔调往犹他州的道格拉斯堡,任哈古德中校的副官,在对马歇尔的鉴定报告中,哈古德对“你是否愿意让这个军官在你手下任职”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是的,但我更愿意在他手下任职。”哈古德称马歇尔为“军事天才”,并建议将马歇尔晋升为“常备陆军的准将。这个任命每推迟一天,对陆军和国家来说都是重大损失。他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备在战场上指挥大部队作战的能力”。哈古德在1916年12月31日写的这份报告得到了亨特•利格特准将的批准,并经过贝尔将军的审阅。
后来,哈古德调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远征军后勤部队的参谋长。1934年,马歇尔是上校军衔,这时哈古德是军长,他敦促战争部长乔治•德恩将马歇尔晋升为准将。
这些年来,贝尔将军一直在注意马歇尔出色的工作成绩,而当他任西部军区司令时,他对马歇尔的好印象开始升华。贝尔将军选中马歇尔任他的副官,对于马歇尔来说,这项任职不仅是一个重大挑战,而且也是接受指教的大好机遇。
作为美国西部军区司令,贝尔一直在思考美国与墨西哥在1916年爆发的边界冲突。第一个出现在美墨边界的美军部队指挥官是约翰•潘兴准将。这又是一个注定要对马歇尔起重要指导作用的职业军人。
马歇尔最初认识潘兴时,他还在任贝尔将军的副官。不久,马歇尔就成为潘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得力的参谋。最初,马歇尔在法国另有任命。1917年10月的一次美军演习搞得很差,遭到潘兴将军的批评。但让潘兴将军大吃一惊的是,马歇尔跳了出来,指出这次演习应该提前两周进行准备,但上级只给这支部队一天时间。潘兴不习惯年轻军官这么直接地对他讲话,特别是在那种情形下、以这种方式对他讲话。对此,潘兴只是说声“你说得对”就抬脚走了。由于这次事件,潘兴将军对马歇尔刮目相看。不久,马歇尔调任潘兴将军麾下第1军的作战参谋,在利格特将军手下。
马歇尔高效率地处理各种急难情况,作为作战军官很快成为潘兴最信任的部下。1919年5月,马歇尔成为潘兴将军的副官。1921年7月到1924年9月,潘兴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仍任潘兴将军的副官。
1930~1935年,麦克阿瑟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职业前景一片暗淡。马歇尔没能晋升为准将,而且麦克阿瑟还准备将马歇尔从部队指挥官的位置发配到伊利诺伊州任国民警卫队的高级教官。这一调动意味着马歇尔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了,离开美国正规陆军令他十分绝望。马歇尔不愿干这个差事,要求重新任命,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提出这种要求。
马歇尔给麦克阿瑟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收回成命。同时,当了16年中校的马歇尔还请老上司潘兴将军出面说情。潘兴也认为这一调动对马歇尔不公平,亲自给麦克阿瑟打电话,要求提升马歇尔为准将。潘兴将军屈尊地对麦克阿瑟说:“若能收回命令,我把它看做是我个人得到的一种恩典。”
事与愿违,麦克阿瑟因此而想到马歇尔是“铁锤”潘兴的老部下,是他历来憎恨的肖蒙集团的成员之一,在法国让他吃尽了苦头。前嫌重提,麦克阿瑟更加坚定了调动马歇尔去国民警卫队的信心,他给马歇尔回了一封简短的电报:
“所提请求,概不考虑。”
这样,马歇尔只好去芝加哥赴任,到那里管理国民警卫队。
麦克阿瑟陆军参谋长是马歇尔晋升的主要阻力,到了1934年底,他任期已满。就在此时,国会不顾潘兴将军的反对,投票延长了麦克阿瑟的任期。麦克阿瑟因搞地方资源养护队“有功”而再任一年陆军参谋长。罗斯福总统关于晋升马歇尔为准将的建议因此而被麦克阿瑟顶了回去。麦克阿瑟对陆军部长德恩说:
“马歇尔是第一流的军人,应该晋升他为少将,而不是准将。我在考虑提升马歇尔出任陆军步兵司令,这可是少将军衔的职务。”
面对麦克阿瑟含而不露的报复行为,陆军部长毫无办法,只好将提议搁置起来。面对麦克阿瑟的拖延战术,马歇尔只好忍气吞声,他写信给潘兴将军说:“我只有耐心等待,逐渐老去,只望华盛顿的形势好转。”
第四部分第7章 在决策者身边历练(2)
1936年,麦克阿瑟终于被免去参谋长职务,调任菲律宾联邦防御力量总司令之职。始终关注着马歇尔的潘兴将军这次直接把马歇尔的晋升问题提到了总统那里。罗斯福的答复是下面这个便条:
白宫
1935年5月24日
致战争部长的备忘录:
潘兴将军强烈要求将乔治•C•马歇尔上校(步兵)晋升为准将。我们能否在下次晋升时将马歇尔提为准将?他54岁了。
罗斯福
1936年,马歇尔晋升为准将。时年已55岁的马歇尔获得了一颗早该属于他的将星。按规定,在66岁退休前他还有9年时间去争取第二颗将星。
克雷格参谋长是潘兴将军赏识的人,他在麦克阿瑟离任后当上了陆军参谋长。在法国,潘兴将军一手将克雷格提拔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马歇尔1903年曾在克雷格上尉领导的测量小分队服役,那时克雷格很喜欢马歇尔。荣升参谋长以后,克雷格也许不再记得马歇尔了,但命运再次把克雷格和马歇尔联系在一起。
1936年9月底,已经晋升为准将的马歇尔开始走运,他移交了芝加哥的工作,调往华盛顿州的范库弗兵营任步兵第3师第5旅旅长,兼管俄勒冈、华盛顿州部分地方资源养护队的营地。到1939年年底,马歇尔动了甲状腺手术,消除了“老病号”的隐患,他可以随时接受新的考验。1938年春天,马林•克雷格陆军参谋长突然给马歇尔拍来一封电报:
将军病危,康复无望。
马歇尔知道,这是潘兴将军病危,克雷格召唤他去料理后事、筹办潘兴将军的隆重葬礼。令人吃惊的是,马歇尔来到“铁锤”病榻时,潘兴将军意外地转危为安,精神抖擞。
“乔治,他们在我看到你拿到第二颗将星之前是不会来要我的命的。”这位美国惟一的四星将军对老副官马歇尔风趣地说。
忠心耿耿的马歇尔白忙了一场,潘兴将军仍然倔强地活着。克雷格参谋长对马歇尔的崇高品格和一片忠心非常敬佩,他想将马歇尔调到华盛顿来。不久,马歇尔从南部演习归来后,克雷格任命他为陆军部作战计划部部长。
当马林•克雷格将军快要从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时,潘兴找到罗斯福说:“总统先生,马歇尔到战争计划局来了,你为什么不让他来见见你?我认为他会帮你的大忙。”1939年,罗斯福挑选在将军名单里排名相当靠后的马歇尔准将任陆军参谋长。
用出色的“政绩”敲开导师的门
“导师”敞开门接纳某个部下,就会向他提供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从而有助于这个部下事业的发展。这往往意味着这个部下要领受最艰巨和最困难的任务,要比大多数同事工作更长的时间。导师要花时间指导、教育某个人,解答他的问题,向他提出建议,帮助他为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当然这也意味着为更高的职位做好准备。
迈耶将军在谈起导师的作用时说:“导师起着指导、建议、教育和提拔的作用。你怎样跟从某个人学习呢?他又为什么要花时间教你呢?你能得到什么样的指导、咨询和建议呢?这是导师作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开门接纳:为某个人提供机会。关于导师这个问题我思考得越多,就越觉得指导和开门接纳是导师的两个主要作用。这是你与你的上司或老板的正常关系不同的地方。你的老板或上司可以把你当做一个称职的、能干的属下指派你干事,但并不花费时间来教育你,解答你的疑问。上司或老板可以指派你干事,但没必要也没义务向你敞开自己的大门。”
迈耶将军的意思是说,敞开门接纳某个部下,就会向他提供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从而有助于这个部下事业的发展。这往往意味着这个部下要领受最艰巨和最困难的任务,要比大多数同事工作更长的时间。导师要花时间指导、教育某个人,解答他的问题,向他提出建议,帮助他为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当然这也意味着为更高的职位做好准备。布莱德雷将军的成长历程典型地体现了导师的双重作用。
1928年,在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进修结业后,布莱德雷面临着选择,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他在夏威夷服役时的史密斯师长已调任西点军校校长,史密斯将军邀请布莱德雷到西点军校去任司库;二是有人建议他去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教官。
面对这种局面,他的妻子玛丽主张去西点军校,她喜欢西点军校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但布莱德雷喜欢本宁堡步兵学校的室外环境,那里有足够大的训练场,可供自己发挥战术指挥才能。一段时间里,布莱德雷夫妇很难做出选择,最后,还是由布莱德雷决定去本宁堡任职。布莱德雷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承认这一决定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无意识但却最重要的决定,他幸运地走进了马歇尔的“大树”下。
马歇尔中校这时是本宁堡主管校务部工作的助理校长。
刚到本宁堡任职不久,马歇尔买了一个小黑皮本,他把这个小本称为“我的小黑本”,专门记载杰出的年轻军官的名字。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着,每到一处,他都要在本子上记上一笔。马歇尔的这个小举动,后来竟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在他小黑皮本上记载着的青年军官,一个个成为主宰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指挥大权的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他那本不起眼的“小黑皮本”显出了无穷的威力。而在本宁堡,马歇尔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美国陆军的头号人物,他记那个小本子仅是为“供将来参考”。可是,当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挑选集团军指挥官时,他经常查阅那个“小黑皮本”。
有人曾问马歇尔说:“您是否在小黑皮本上记那些被您认为是庸碌之辈的名字?”
马歇尔含笑而语:“本子上没地方可记这些人的名字。”
布莱德雷当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小黑皮本”的事,也不知自己是何时跻身“黑名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马歇尔从小黑皮本中挑选布莱德雷担任要职时,布莱德雷说:“他竟记得我是本宁堡来的,真令人吃惊!”
1929年9月,布莱德雷又回到了他熟悉的本宁堡步兵学校。
布莱德雷到达本宁堡时,马歇尔已逐步对校务部的工作进行了改革。他力主摒弃复杂的关于装备、行政管理的条例以及繁琐无用的训练原则,代之以易于掌握的实用技术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以使具有普通常识的军官都能轻而易举地抓住要领,进行有效的训练和作战。布莱德雷最初被分配在史迪威的战术系讲授高年级军官的“营进攻”课程。由于顺应了马歇尔的改革,他很快就在自己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第一学年快结束时,马歇尔启用布莱德雷代替拉尔夫•金曼担任兵器系主任,这是马歇尔第一次提拔布莱德雷。也许在此之前,马歇尔早就将布莱德雷的名字列在小黑皮本上了。这次提拔使布莱德雷喜出望外,除军衔低一些外,1930年初,布莱德雷已经与史迪威、哈丁和斯特勒等人平起平坐了,布莱德雷成了马歇尔在本宁堡步兵学校的“四大金刚”之一。
第四部分第7章 在决策者身边历练(3)
1930年9月,布莱德雷担负起兵器系主任这一职务。他时刻感到马歇尔用严峻的目光在背后注视着他,但马歇尔对布莱德雷的工作从不干涉,他总是放手让布莱德雷自己做自己分内的工作,独立决策。
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各系按惯例向学员介绍本系的教官、教学内容以及学员在本学年中可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布莱德雷主张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兵器系打破常规,独树一帜。他提出让兵器系面向全体人员举行一次野外表演。马歇尔当即同意了布莱德雷的计划,让布莱德雷组织时长4个小时的野外综合表演。
这次是布莱德雷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也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表演之一。马歇尔助理校长和其他教官们坐在大轿车上观看了布莱德雷亲自指挥的14个项目的表演。表演结束后,马歇尔兴奋地跳下轿车,满面笑容地对布莱德雷说:
“布莱德雷,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一次表演。我要求你为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每一届学员都表演一次。”
这次简洁、有效的表演给全校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布莱德雷因此而名声大振。从马歇尔的眼光中可以看出,他十分欣赏布莱德雷的组织才能和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在令人难忘的表演之后,布莱德雷又办了一件令马歇尔非常满意的事情。布莱德雷亲自组织了一次飞靶射击活动,在活动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的高年级学员。史密斯才华出众,技艺超群,非常引人注目。布莱德雷在飞靶射击中仔细观察了史密斯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史密斯很像史迪威,才思敏捷,善于分析问题,头脑非常冷静。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布莱德雷断言,史密斯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官。他满怀信心地向行政处提出报告,请求将史密斯留下来在兵器系任教。
在本宁堡步兵学校,马歇尔总是悄悄地到各教室去查课,事先并不作通知。有一天,史密斯正在聚精会神地在班里做专题发言,碰巧马歇尔来查课。史密斯精彩的演说、清晰的思路深深地吸引着马歇尔。一回到办公室,马歇尔就对布莱德雷说:
“有一名学员将成为出色的教官,我敢断定还没有人要求留他。”
“您指的是史密斯?”布莱德雷脱口而出。
马歇尔再也没说什么,等布莱德雷一走,马歇尔便开始翻阅文件。他突然发现了布莱德雷写来的要求留史密斯在兵器系任教的报告。他终于明白了,布莱德雷在自己之前便发现了史密斯的才能,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马歇尔坐在办公室里,史密斯的精彩演说又闪现在眼前。马歇尔又想到刚才与布莱德雷的简短对话,他不由自主地笑了。这件小事的发生,使马歇尔更加加深了对布莱德雷的印象。他认为布莱德雷是一位可用之材,将来可担当更重要的职务。
1931年夏天,马歇尔在本宁堡的任职满了4年,按惯例,他要离开学校去部队服役。而布莱德雷在本宁堡可以干到1933年。在本宁堡,共同的事业把马歇尔和布莱德雷捆在了一起,他们之间思想相近,作风相承,共同对本宁堡的改革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更重要的是,马歇尔对布莱德雷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他欣赏布莱德雷的才华,并认定布莱德雷将来可以成为栋梁之材。
从1934年至1938年,布莱德雷再次到西点军校任教。与此同时马歇尔已升为准将,这预示着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担任与他的才能相称的更高职务。听到马歇尔升为准将的消息,布莱德雷立即给在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队任职的马歇尔写了贺信。很快,布莱德雷收到了回信,马歇尔说:“外出归来,读到你的贺函,不胜感谢。你是我在陆军中最熟悉的出类拔萃者,你表现出的最卓越的才能令我由衷敬佩。甚盼有缘再度共事。”
马歇尔给布莱德雷的回信,足以说明两人的相互信任。作为马歇尔的老部下,布莱德雷能在困境之中忠心耿耿,并以其才华影响马歇尔,这恐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一再重用布莱德雷的原因之一。
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任职期满后被分配在陆军参谋部人事部工作,他的顶头上司是加塞将军。
当时,世界大战的阴云已经越来越浓厚。在参谋部工作的布莱德雷认为,美国要避免被动,必须加强陆军、海军的力量,刻不容缓地进行军事动员。可是,罗斯福总统总是偏袒海军,对陆军的发展不够重视。克雷格参谋长和马歇尔副参谋长对此也十分不满,但他们已开始实际的行动了。
人事部的文书堆积如山,人手显得非常紧张。加塞将军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有关兵员动员计划、部队实力和预算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名参谋人员,布莱德雷自始至终参加了这项工作,从中学到了许多整理和处理文件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一番周折,罗斯福总统于1939年4月27日选中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1939年7月1日,马歇尔执掌了陆军参谋部的大权。出任陆军参谋长一周后,马歇尔在办公楼的楼道里对加塞说:
“请原谅,在你那里有一个我想要的人。”
“我想你指的是布莱德雷!”加塞自信地说。
“正是!”马歇尔一点儿也不含糊。
布莱德雷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搬到了马歇尔参谋长办公室的外间。马歇尔喜欢有独创性的人,从来不向部属交待调动的原因。对布莱德雷而言,这次调动是极富挑战性的,只要干好了工作,得到马歇尔的赏识,自己在将来日益扩充的陆军中肯定会前程无量。
在关键职位上锤炼
在回答我提出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领导者”这一问题时,艾森豪威尔将军说:“在决策者身边工作。那些达到最高领导岗位的军官都曾在决策者身边工作过。决策者是他们的导师。”
艾森豪威尔将军对“怎样才能成为决策者”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决策者身边工作。”显然,在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之前,他也曾在决策者身边工作过,这些决策者指导他,给他提出建议,解答他的问题,给他承担艰巨任务的机会,因而也提供了使他获得成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
从军校毕业时,艾森豪威尔在164个毕业学员中仅名列第61名。1915年这期毕业生后来被称为“群星灿烂”,因为在164个学员里有58个学员在二战结束后获得准将以上军衔。为什么艾森豪威尔能成为其中最成功的一位学员呢?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被挑选为盟军最高司令呢?
毫无疑问,1941年12月他被挑选到作战局任职这件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西点军校毕业后,艾森豪威尔被分配到得克萨斯州的豪斯顿堡基地。在那儿他结识了伦纳德•杰罗、韦德•海斯利普、沃尔顿•沃克三位少尉,这三名军官后来也成为艾森豪威尔的终身朋友,其中的两位命中注定要在艾森豪威尔的辉煌经历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杰罗,弗吉尼亚军校1911年毕业生。他和艾森豪威尔后来又一块儿被调往堪萨斯州的利文沃斯堡指挥与参谋学院进修,1926年艾森豪威尔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那儿毕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