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010 第十章 四平不平

              第十章 四平不平





  战争是个嫌贫爱富,到处浪荡的花花公子。它总是贪婪地盯着那些富美之乡,

政治经济中心,重要港口和交通集散地,有机会就猛扑过去,噬吻得漫天血火。



  四平是太对它的胃口了:位于关东腹地,正处在中长、四梅和四洮铁路的交叉

点上,是进出东南西北满的自由港。



  于是,战争就张开黑色的翅膀,从山海关一路扑向四平。



  这是国共两党闯进关东后的第一次大打出手。



  5月1日,毛泽东说:“东北战争,中外瞩目。”(30)



  12月30日,蒋介石说:“四平街一役,奠定收复东北之基础。”



  共产党人的最大战果,是这一仗终于打掉了“最后一战”。





               四平与重庆



  3月24日,中央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苏军4月份撤退完毕,国民党必由

沈阳出兵向北争夺长春和哈尔滨,“我党方针是就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

,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

“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消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

前进”。(31)



  4月6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同志并告彭”的关于组织四平会战的电报中,说

: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



  毛泽东何以张口就是“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



  3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林”:恩来回延三日,本日赴渝。美方因苏美关

系,急欲停战,蒋被迫亦不得不停战。故美方专机接周赴渝谈判,判断数日内即可

谈妥,派停战小组至东北,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

,以利我谈判与将来……



  从1946年新年伊始到四平失守,在中央给东北局和“东总”的电报中,“

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我谈判与将来”的句子,屡见不鲜。



  “八·一五”后,国民党瞪着眼睛,硬说东北没有共产党军队,有的只是“土

匪”。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存在着,人家却视你为无物,也实实在在叫人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也得忍着。3月17日攻占四平,把揣着蒋介石的委任状的辽北省主席

刘斡东活捉了。参战部队明明是后来成为东北野战军头等主力师的10旅,开头却

准备“以宁北保安军剿匪安民肃清土匪的消息及宁北省政府名义发通电。”(32)



  “拒敌于国门之外”,在锦州西部打大仗,是为了“独霸东北”。现在,中央

急切地要在东北打一、二个大胜仗,是为了在“最后一战”的和平到来之前,证明

自己的存在和实力,以便在黑土地上争取尽量多的主动地位。



  战略从来都是服从于政治的。



  于是,黑土地上的四平,就成了一张流血的政治的谈判桌。



  于是,4年前从苏联疗养回来就去到重庆,协助周恩来和国民党谈判的林彪,

隔着千山万水,又一次和周恩来携起手来。



  于是,趴伏在四平前线堑壕中的士兵,一个个都成了政治家和外交家。



  3月13日,苏军开始由沈阳沿中长路撤退回国第二天,国民党军队进占沈阳

。接着,又先后占领鞍山、海城、营口、抚顺、铁岭、法库等地。4月上旬,调集

主力,南攻本溪,北犯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也拉开了架式。本溪方向,由辽东军区统一指挥3纵、4纵和保

3旅,阻敌南进。四平方向,西满3师7旅、10旅和8旅、独立旅大部,向铁岭

以北集结;东满2师和北满7师,以大部向开原开进;1师和万毅纵队,暂在铁岭

东南休整,准备向四平西南方向作战。



  同时,东北局调集兵力,准备夺取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



  四平不平。辽宁不宁。长春和哈尔滨炮声隆隆。



  焦点是四平。



  为了在苏军撤退前赶到长春,新1军运抵沈阳喘息未定,立即北上。4月8日

,新38师进到兴隆泉、柳条沟一带。当晚,被1师、3师8旅、10旅和万毅纵

队十二个团围住,激战一夜。



  另一路71军87师和91师,4月4日占领法库后,沿公路经通江口北进,

企图绕八面城迂回四平。4月10日,87师两个团突出冒进至金家屯时,与赶去

阻击的独立旅3团遭遇。



  林彪的既定方针,是趁敌在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路

,求得彻底歼灭一部。新38师本来已经进入预定地域,可这个像新22师一样的

王牌中的王牌确实厉害,没能达到预期目的。现在,87师两个团送上门来了。他

立即命令3团节节抗击,诱敌深入,一面火速调集1师、3师8旅、10旅、万毅

纵队和辽西工人教导团,共十四个团兵力,在大洼和金山堡一带张开口袋。



  4月15日黄昏发起攻击。战至第二天上午7时,将87师主力大部歼灭,并

击溃91师一部。



  梁必业老人说:1师担任主攻,从87师侧后突破原定1团、2团并肩突破。

快打响了,林彪说不行,重新调整。两个团摆在一起,梯次配备,前边摆一个营,

后边摆两个营,再后边还是。前边突破一段,后边的接上去攻击,每支部队都是生

力军,很快就突破了。



  敌机很猖狂,贴着树梢俯冲扫射。林彪说:让每个战士打一枪。真打下一架。

李兆书老人说:我们连配合28团和独立旅3团断敌后路和打援。10几挺轻重机

枪摆在路边,歪把子,捷克式,加拿大式,马克辛……什么牌子都有,就跟今天街

上那些小轿车差不多。天黑后,敌人上来了。开头挺硬气,往上攻,炮打得可蝎虎

了。可咱们人多,又有准备,下半夜敌人就往后退了。



  那一仗打得真漂亮,往后就不大行了。



  大洼战斗歼敌4千3百余人,是秀水河子战斗后又一个较大的胜仗。



  秀水河子战斗后,中央军委在贺电中说:在顽敌进攻下如能再打两次这样的战

斗,国民党将不能不承认我在东北地位。



  在大洼战斗的贺电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重庆谈判桌上,共产党人的记分牌增添了一分。



  但这并不能改变共产党的劣势。





               悲哀的马歇尔



  “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33)



  这是蒋介石说的,说得得意、自信。



  他有理由得意、自信。



  他的爱将没辜负他的厚爱,在黑土地上指哪打哪,连连得分。



  最重要的一分,是他亲自得的。



  在“八·一五”后中国这场内战的历史上,写着马歇尔的名字。



  从1945年12月20日到1947年1月8日,写了1年零18天。



  1946年4月下旬后,内战的焦点在东北,马歇尔的精力也就主要集中在东

北。毛泽东说“东北战争,中外瞩目”,那个“外”和“目”,很大程度上,就是

指的这位杜鲁门特使那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



  关于马歇尔的调处,我们曾谓之为彻头彻尾的虚伪,是打着调处幌子纵容、支

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从宏观上看,这是不无道理的。具体到有些问题,就不无偏颇

之处了。



  马歇尔来华不久,即停运国民党军队到华北,暂停给国民党新的大规模援助,

帮助中国完成了包括东北停战协定的四大协议。



  这无疑给饱经战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福音。于是,黑土地上就出现了“欢迎马

歇尔”的口号。人们把这位后来提出“马歇尔计划”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当成

了救苦救难的洋菩萨。



  他的格言是:“一旦去干就要成功”。



  他很快就陷入了窘境。



  这与美国的既定政策有关。



  从抗战初期卖给日本军用物资大发其财,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帮助国民党抗

战以牵制日军南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始终是“为自己”。就像苏联先是援助

国民党,现在又支持同一个“祠堂”的共产党,都是为自己一样,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雅尔塔协定,美国在中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就是

保护这些利益,并伺机攫取更大的利益。



  蒋介石心里明镜儿似的。



  在“史迪威事件”中(34),不能就蒋介石没有中国心,但更值得赞叹的是他的

精明。美国多的是将军,全世界却只有一个蒋介石。美国要使中国抗战,就越不过

蒋委员长这个台阶。窥透了这一点,他就毫不犹疑地表现出了令罗斯福震惊的强硬

和果断。现在仍是如此。美国要想保持它在中国的利益,只有依靠他蒋介石。无论

这个亚洲大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都别无选择。



  他要打内战,要通过一场内战消灭共产党。



  如果外交不是以实力为后盾,而纯粹是权术的竞技,那么,有着几千年传统的

中国式狡猾,即便不是天下无敌,也叫你缠不清,理还乱。



  1945年11月26日,美国前任驻华大使赫尔利,在给杜鲁门总统的辞职

报告中说:“在战争期间,我曾供职于爪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南太平洋一带,

埃及、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俄国、

阿富汗、印度、锡兰、缅甸和中国。在所有这些派遣的任务之中,中国的是最复杂

和最困难的。”(35)



  把这些话仅仅视为赫尔利在华使命失败的托词,是不妥当的。



  5星上将马歇尔的才智、名望和风度,都不是这位穿过牛仔裤的俄克拉荷马州

人可比拟的。可面对蒋介石这样一位盟友,他就能创造奇迹吗?



  而且,他也是美国人也要为美国服务,为美国的政策服务。



  而且,当他踏上中国土地时,他的国家就是个不干净的角色了,星条旗已经可

耻地飘扬在中国内战的硝烟中了。



  所以,无论马歇尔本人多么清白、公正、真诚,也无论他在世界能得到多少诺

贝尔和平奖,在中国,只能是悲哀的马歇尔。



  谁来,也不能创造奇迹。





              他们都是抗战名将



   ——战犯录之二、三、四



说闯关东的国民党军队是精锐部队,是精锐在它的全美械和半美械装备,精锐

在操纵这些装备的是训练有素,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士兵,更精锐在指挥这些军队

的将军,都是蒋介石手下能征善战的一流强将。



  之二:“东方隆美尔”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艳阳天。



  老天爷是真够照顾的,太阳又红又大,罩在几乎全是“南蛮子”的新一军官兵

头上,脊背暖洋洋的。土地爷却发了脾气,大概是被“天下第一军”的美械装备搅

了好梦,一路和它过不去。



  过了惊蛰,阳光下,湿漉漉的南风一溜,铺了一冬冰雪的黑土地,就由南向北

一路融化开来。田野上泥水南流北淌,道路上积水翻浆,“电道”变成了地地道道

的“垫道”:马车、牛车、毛驴车,特别是重载车,不是路面滑腻难动窝儿,就是

陷进坑洼爬不上去——你就一路垫去吧。



  新一军这些“南蛮子”哪见过这个呀。本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又风弛电掣

的汽车、炮车和装甲车队,涂着“青天白日”徽记的绿色车身糊满泥水,像群生了

癞疮的老牛,一路喘息着,走走停停。有的路面平光光、干爽爽的,加大油门开起

来,车头猛地一沉,屁股就撅起来了。有人以为是中了地雷,却没爆炸声。



  有人认为是土八路挖的陷井,可也不能挖这么多呀?问老乡,才明白这叫“翻

浆”:夏天暴雨冲刷的坑洼被秋雨灌满了,风雪一捂凝结了,春天化冻后,表面风

干了,肚子里却是一摊浆糊般的稀泥。



  于是,就沿路去折老百姓的门板,抱柴垛上的柴禾,朝车轮下垫,朝泥浆里垫





  杜聿明原定4月2日占领四平,又推至4月8日。结果,直到4月15日,新

1军和71军才推进到四平近郊。



  西欧那位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这位被誉为“东方隆美尔”的孙立人的

“天下第一军”,现在成了黑土地上的乌龟。



  此刻,孙立人应英国女皇之邀,正在伦敦受勋。



  在佩带中正剑的将军丛中,孙立人是非同凡响的。



  首先是他的履历。



  他是安徽舒城人。先入学清华,后保送赴美,入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获工

程学士学位,又转入弗吉尼亚军校,成为那位悲哀的马歇尔的校友。这样,在留日

派、保定系、黄埔系等派系如林的国民党将军中,他就成了形单影只的留美派。又

是货真价实的工程学士,将军兼学者,愈使他显得凤毛麟角。



  二是他的业绩。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抗战,他是税务警察总团特种兵团团长,率队参战中

弹负伤。一九四零年,税警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他任师长。翌年,随杜聿明的中

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英军第一师和装甲第七旅在仁安羌被围,向中国军队

求救。孙立人即令一一三团星夜赶去,发现日军只有一个大队(营),迂回至仁安

羌北面,截断了英军的退路。英军七千多人,竟然束手无措。一一三团当即发起猛

攻,将日军击退。



  对于在打通滇缅公路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新三十八师,此举实在算不了甚么,大

概连孙立人也没怎么往心里去。新二十二师和下面将陆续写到的一些将军的功绩,

也并不在新三十八师和孙立人之下。但是,由于孙立人直接救了英国人的命,又是

在美国点化的,于是就大受洋人青睐。先是送一顶“东方隆美尔”桂冠,后来又给

戴上一枚英国皇家“自由”勋章。



  不过,这荣誉毕竟是在战场上实实在在打出来的,是中国军队的光彩。



  还有他的性格。



  大凡在美国吃过面包的人,都有那么点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孙立人倒不必言

必称美利坚,但他的基于学识和战功的孤傲、倔强,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不会搞

人际关系,也是有名的。据说,后来在台湾任陆军总司令期间,每周的军事汇报从

未准时出席过。原因是不愿向参谋总长周至柔敬礼,迟到可以避免,因为蒋介石到

场了。



  美国式的民主令人羡慕,但孙立人是生活在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国。而且,

他不是工程学士,而是位将军。他侥幸没在大陆成为战犯,但他脱不过“孙立人兵

变”(35)。他没有申诉机会,百年之后将成为千古迷案。但这种命运,从他接受美

国式教育回到中国那一天,是不是就已经定了?



  而现在,这位不屑与周至柔等人为伍的孙立人将军,在伦敦授勋完毕,也没和

老头子打个招呼,又应史迪威之邀,去大洋彼岸旅游参观了。



  当这位“东方隆美尔”踏上黑土地,站在他早就应该站到的位置时,杜聿明督

率他的大军,已经快攻入四平了。



  孙立人面对他的三个师长,将胸前那枚“自由”勋章向上移动了一下:这里将

佩戴和明天一起到来的”青天白日”勋章。



  之三:黄埔老大哥正在指挥部队向四平开进的郑洞国,远远地望见孙立人赶来

,就停在路边等候,将新1军“物归原主”了。



  他黑了,瘦了,长脸上灰蒙蒙的、厚实的嘴唇爆了皮,一双眼睛红得像兔子眼

睛似的。



  一个农民最幸福的,莫过于捧着金灿灿、饱鼓鼓的稻谷的时刻了。对于一个将

军,最欣喜、最荣耀的,莫过于攻下一座强兵据守的重要城池,并在万人瞩目中,

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这座城池了。



  郑洞国是最有资格充当这种角色了。从4月10日起,他就一直在四平前线指

挥战斗,指挥所先后由开原推进至昌图,又进至双庙子,多次到前线督战。他现在

所处的位置,进入四平,夺得首功,只是举步之劳。可他好像根本就没想过这些。

他把新1军指挥权交给孙立人,就不声不=响地退回双庙子前进指挥所了。



  这就是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



  一个纯中国特色的将军。



  在实力雄厚的黄埔系将领中,和杜聿明同为黄埔一期老大哥的郑洞国,以他的

敦厚,忠诚,勇猛,打仗稳当,独树一帜。



  1925年春,孙中山下令东征打陈炯明。攻到淡水城下,以校长身份指挥黄

埔学生军的蒋介石,在官兵中征选“敢死队”百余人,强攻淡水。枪林弹雨中,敢

死队员郑洞国第一个攀上云梯,冲上城墙。



  “七七事变”后,做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从古北口抗战到保定会战,徐州会

战,武汉会战,昆仑会战,宜昌会战,直到1943年率远征军进入印缅作战,北

征南杀,大小几十战。身上伤疤之多,据说在东北国军高级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

。昆仑关战役中,他亲率荣誉第一师担任正面主攻。冲上去,打下来,全师伤亡近

半。当年的敢死队员红了眼睛,亲自督战。号称“钢军”的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

雄,就上他的部队击毙的。



  在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退居印度那段寄人篱下的日子里,连孙立人都对美军

将领的骄横跋扈愤愤不平,郑洞国却能和他们处得来。



  红领巾时代,对于连环画、小说和银幕上那些“叛徒特务狗汉奸”,就有深刻

印象。即便是在那从生活到文学都模式化了的年代,舞台、银幕上只要一出现这类

角色,冷漠的观众也会发出一阵笑声。



  在这位能和美军处得来的郑洞国将军身上,你看不到那种媚骨和奴相。他有时

也不得不忍耐着点,但更多的是凭借他的坚毅、尊严、正气和大度,去面对他置身

的那个世界。他的这种品格,赢得了同事、部下和上司的敬仰和信赖,也征服了以

主子自居的美国将军。这种品格,本来就是人类应具的高尚的美德。



  就是因为这种美德,杜聿明把他从汤恩伯的第3方面军挖来,当杜聿明的副手





  就是这种美德,后来他明知不可为也为之,去到了长春那座死城。



  从他指挥他的部队在黑土地上打响第一枪后,这种美德就化为负数了。



  也是“各为其主”吧。



  之四:逐次抵抗大师孙立人入缅作战失败退入印度时是新38师师长,从印度

反攻前任新1军军长。廖耀湘则依照同样的顺序,由新22师师长升任新6军军长





  都是王牌师和王牌军的师长、军长。



  在某种程度上,新22师打得比新38师还出色,因而廖耀湘就显得更加非同

凡响。



  1942年3月30日,在优势日军攻击下,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杜聿明命

令第200师撤出同古,又命令新22师在斯瓦河两岸阻滞敌人,掩护主力集中,

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



  从斯瓦至平满为一条隘路。日军攻击部队为第5师团三个联队和第18师团两

个联队,并配以重炮、坦克和数十架飞机,狂轰滥炸。面对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器

,新22师沿途构筑阵地逐次进行抵抗。待日军进入预设阵地,埋藏的地雷炸弹一

齐引爆,两侧伏兵和正面阻击部队齐出反击。开头,日军凭借武士道精神,不顾伤

亡,顽强攻击。两、三次后,就不敢冒进了。新22师就虚设一些阵地,引诱敌人

上钩,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出击敌人侧后。4月10日后,日军又调集第55师

团,全力攻击。新22师仍以这种虚虚实实的战法,痛击敌人。战斗半月之久,日

军伤亡惨重,始终摸不清新22师虚实。16日,新22师安全进入平满纳,将穷

追不舍的日军引入预定地域。



  对此,杜聿明曾评为远征史上“罕见的战例”(37)。



  写完这段那天晚上,笔者做了个梦:炮弹把斯瓦河溅成漫天瓢泼大雨,河面上

漂满翻着肚皮的死鱼。涂着太阳徽记的飞机,在亚热带丛林上空尖啸着,红色的火

焰将绿色的世界一片片烧成焦黑。



  在这红绿黑之中,在火与血中扑抱在一起撕打翻滚的士兵——这一切都是无声

的。



  我站在廖耀湘跟前。他站在堑壕前,不理睬我这位“共军”,只顾擦他那副眼

镜。一会儿,那副眼镜变成了望远镜。擦完了就放在眼前张望。眼睛望着,嘴里下

着命令,表情温文尔雅,身子一动不动。他的命令我一句也没听懂,好像讲的是法

语。对了,他在法国圣西尔军校镀过金。在西方,圣西尔军校与西点军校齐名。可

他没直接救过洋人,洋人就不捧他。一排炮弹在前面筑起一道火墙,冲击波把他的

军帽掀掉了,头上光秃秃的像个葫芦瓢……



  醒来想起,他的光头是见自《辽沈战役亲历记》中的一幅照片。



  现在,1946年5月14日,这位“丛林之狐”一样的逐次抵抗大师,又率

领他的新6军由开原以中长路以东山地,准备迂回至四平以东火石岭子地区,攻击

共军之左侧背。



  由开原至火石岭子,公路两侧都是山地。西侧山地纵深小,距中长路近,共军

不可能埋伏大部队。东侧正好相反,又是共军进出南北主要通道,还有可靠后方,

是新6军北进最危险的方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和经验都告诉他,应该走那条最危险,但

有时却是最安全的路。



  他走对了。



  他以配属新6军的71军88师作预备队,将新6军三个师分成左右两路纵队

,实行广正面前进,彼此互相掩护。一路遇敌,若敌兵力不大,另一路仍可一意前

进。



  他学乖了。一是接受了87师的教训,二是刚在本溪打了几仗,认识了土八路

也不像想像得那样好对付。而且,当年打日本也常这么干,轻车熟路。



  5月14日上午,左路先头团在威远堡门附近与共军遭遇,前卫营一个连长阵

亡。这是新6军闯到关东后,阵亡的第一个连长。战至下午,共军主动撤离。



  从开原出发前,廖耀湘就得知林彪调3纵沿中长路东山地南下,准备迂回四平

国军之右侧背。威远堡门战斗,廖耀湘判断只是3纵先头部队,缴获资料却出乎意

料地证明就是3纵主力。他立即得出结论:既然3纵主力不能阻止一个团的攻击,

那么一个新22师就能击破北进路上任何共军。



  18年后,廖耀湘在回顾这段“罪责尤深”的历史时,字里行间不无得意之色

: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作为,可以说大都取决于战地负责实际指挥之责任者

的决心意志和企图,尔后新六军敢以六个师北上长春与东出梅河口(而且东出梅河

口是我个人的主张,呈报杜聿明决定的),实直接与威远堡门之战斗结果攸关。威

远堡门不仅给我个人带来了嚣张的气焰,也给整个新六军的所属各部队带来旺盛的

士气,但同时也带来了轻敌的心理。对新六军而言,可以说威远堡门之战开启了顺

利进犯四平与长春的端绪。这个并不闻名也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战斗,其影响是很

深远的。(38)



  5月18日下午,新22师先头部队到达火石岭子以南时,发现共军在公路两

侧山上构筑阵地,连警戒都未布置。到达火石岭子车站时,一列从梅河口驰来的军

车,不知车站已经易手,还在向前开进。



  比之汤恩伯之流,廖耀湘等人从意志、决心到战术,简直是天壤之别。





               杜聿明笑了





              ——续战犯录之一



  此刻的杜聿明,面黄肌瘦,1。7米左右的汉子,据说体重还不到100斤。

1月30日,他率领13军进占阜新后,即感到腰腿疼痛不支。咬着牙挺到秀水河

子战斗结束,就再也撑不住了。2月18日,乘专机飞北平,住两个月院,割去左

肾,未等彻底痊愈,就又匆匆降临黑土地。



  对于杜聿明来说,最清新的空气,不是林间湖畔拌着花香鸟语的气息,更不是

简直要令他窒息的来苏儿味儿,而是带着血腥气的硝烟,是卷着尸臭的火药味儿。

毫无疑问,他是在骨肉相残的战场上病倒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是在内战中累病的

。从古北口抗战到昆仑关大捷,特别是入缅作战败走野人山,在那空气都能攥出水

的亚热带雨季原始森林里,没有雨具,没有住处,野人似的辗转跋涉两个多月,谁

能断言病根不是那时落下的?而且,倘若此刻黑土地漫卷的不是内战硝烟,而依然

是抗战峰火,又谁能说他不会同样走下病床,踏上战场?



  不过,就像老战友郑洞国的美德早已变成负数一样,杜聿明现在对蒋介石愈是

披肝沥胆,对他的将来也就愈加不利。



  4月16日,杜聿明返回黑土地时,局势是这样的。



  四平方向,新1军和71军攻击受挫,非增加兵力打不开僵局。本溪方向,4

月17日,熊式辉亲自指挥52军25师和新6军14师攻击,25师一个团被重

创,逐放弃攻击。



  从兵力看,四平和本溪共军各有10万余人。论火力战斗力,四平优于本溪,

林彪又亲自在四平指挥。而本溪与沈阳唇齿相依,为沈阳门户,共军集结本溪,直

接威胁沈阳安全。如将本溪共军压迫至连山关以南,即可抽离一个军以上兵力增援

四平。而且,新6军主力在辽阳,52军主力就在沈阳附近,稍加调整,即可攻击





  不到100斤的身子朝大衣里一裹,杜聿明驱车奔沈阳南郊的红庙前进指挥所

了。



  行前,在报纸上发条消息,说他已到四平前线督战。



  林彪也惯会来这手。



  从沈阳起飞的飞机,带着隆隆啸声,一批批从头上掠过,再一批批转来。在远

方那心驰神往的蓝天与大地交接处,炮声、炸弹声就像沉雷似的日夜轰鸣。还有身

边几部电话机不时响起的铃声。这铃声突然响起来是最讨厌的,特别是对一个身体

衰弱的病人。可杜聿明喜欢听,因为那铃声是从前线传过来的,他已经两个月没听

到这铃声了,更何况这铃声传递的都是好消息,据说音乐可以治病,他需要的就是

这种音乐。他觉得此刻就像置身在一座现代化的音乐厅里,倾听一曲由他创作并指

挥的交响乐。



  也出了点不谐和音。



  坐在原苏军司令部的东北行营大楼里的熊式辉,听着南方一阵紧似一阵的轰隆

声,唯恐杜聿明重蹈覆辙,心头像有堆蚂蚁在爬。一大早,就让参谋长赵家骧打电

话,要杜聿明回来,另谋万全之策。



  对于这位像自己一样腿不大好,被人并称“东北二瘸”的行营主任,杜聿明在

心头是没怎么瞧得起的。若论官场倾轧、角斗,他或许不是对手。可现在是战争时

间,东北的一切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熊式辉也军装笔挺,耀眼的红领章上,每

边还比他多一颗金黄色的星花。可那不过是聋子的耳朵而已。他杜聿明司令长官才

是堂堂正正的驰骋疆场的国军将领,蒋介石是靠他来打黑土地这块天下的。



  不过,他也不敢得罪这位陆军上将,他毕竟是他的上司。熊式辉只要随便往老

头子耳朵里吹吹风,他杜聿明打几个好仗,再瘦下去一圈,也是难以抵销的。



  从战场到官场,他都不想吃亏。



  但他现在不想回去。他理大,熊式辉官大,理没官大。蒋介石两次限令攻占四

平的期限都过去了,熊式辉一筹莫展。进攻本溪失败后,听说每天晚上都用安眠药

安眠。没有平地不显高山。现在正是大展身手的当口。只要能迅速打开僵局,首先

是打开本溪方面的僵局,他就能用事实征服熊式辉,使熊式辉放手让他指挥作战。

同时也在重庆谈判桌上压下一个沉重的砝码,给老头子送去一份最好的礼物。



  他决定拖到晚上再说。打得好,熊式辉不会强迫他改变决心。碰了钉子,再改

变计划也来得及。



  他给新6军军长廖耀湘和52军军长赵公武打电话,命令他们全力猛攻。



  他成功了。



  他在四平也得手了。



  5月12日,新6军向开原集结时,杜聿明在沈阳向廖耀湘交代任务,指出:

共军若继续据守抵抗,新6军就向左旋回,直接攻击共军左侧背;共军若撤退,即

进出辽河套南岸,截断共军向北退路,压迫共军主力于辽河套内歼灭。



  林彪跑了。



  杜聿明逐下令向长春推进。



  蒋介石有些犹豫。他担心在长春会遭到顽强抵抗,又会形成四平那样旷日持久

的胶着状态。不如养精蓄锐,待与中共彻底闹翻时再打。反正和战开关都在他手里





  杜聿明进攻长春腹案,是在本溪战斗进入尾声时就打好了的。



  他向蒋介石派来视察的副参谋长白崇禧,据理力争:第一,攻击四平街的目地

,就是为了击败共军主力,一举收复长春、永吉(即吉林省)。如果不乘胜追击前

进,必将前功尽弃。第二,停战后,我军整补,共军也会整补。而共军扩充非常迅

速,我军却不能尽量扩充。鉴于从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到锦后奉命停止前进,到今

年三月底为止,这四个月之间,共军兵力增加了一倍多,我军当时以两个军可以顺

利打到锦州,而现在有七个多军却到处被共军牵制,尚不能顺利打下本溪、四平,

说明停战是对共军有利而对我军不利。第三,现在命令已经下达了。大军作战收回

成命不是那么简单,中途变更部署也是很困难的,反而引起部队的疑虑混乱,有被

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第四,长春为东北首府,永吉小丰满水电站为东北的动力资

源,一举收复,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在军事上,可与共军隔江(松花江)对峙,形

成天堑,对我军有利。在经济上,可以依靠小丰满的电力,供给长春、沈阳、鞍山

等处用电,发展工业。否则,小丰满电站被共军控制,东北用电都成问题。(39)



  他又如愿以偿了。



  鞍马奔劳的疲苦,由一连串的胜利加倍地补偿了。



  杜聿明的身体增大了一圈,原来那张灰黄粗糙的脸上,竟像喝了杯醇酒似的,

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站在黑土地潮润的春风中,以雍容稳健著称、轻易不喜形于色的杜聿明,笑了

。笑得那么开怀、X意,又笑得那么矜持,稳重——一派儒将风度中的春风得意。

两年半后,共产党人在决定他为哪级战犯时,大概是不会忽略他的这段经历的。



  会笑的人最后笑。



  (可林彪就笑到最后了吗?)也许更令人忍俊不禁,却又笑不出来的,是杜聿

明和廖耀湘这些抗日名将做为战犯走进监狱时,竟和当年的日本战犯生活在一起。

中国战犯除了写材料和养病的,是必须劳动的,洋战犯却不必拿中国锄头。中国战

犯除了病号吃小灶,别的都是中灶,洋战犯则全部吃小灶。这似乎是很难理解的,

又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





              四平不是马德里





              ——4A电报之三



  从4月18日国民党在四平市郊打响,到5月18日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四平

保卫战正好打了一个月林彪不想打这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在给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中,在叙述了阻击新1军新3

8师和71军两个师的推进情况后,说:在此种情况下,及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

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和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行的可能性均不大,

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

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

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

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是基于双方实力而得出的判断和建议,是林彪的又“一个根本意见”。



  4月2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林彪同志: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

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为马德里。



                  军委



  5月12日,黄克诚致电中央:中央:(甲)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

大战斗,战斗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

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乙)顽九十三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

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丙)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

算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战斗。故如停战不

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

也是好的,以求得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

战。



  (丁)东北如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向东北调动,东北

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主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地。



  (戊)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内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

绝不利。故提出面意见请考虑。





                 黄克诚

                  辰文



  毛泽东不给黄克诚回电,是因为毛泽东不同意黄克诚的意见。



  林彪不给黄克诚回电,是有难言之隐:他同意黄克诚的意见,却不能不执行毛

泽东的决定。



  4月18日攻占长春,林彪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天清晨,即发出一封电报:东

北局中央:⒈长春攻占意义甚大。



  ⒉敌新一军三个师,七十一军两个师正向四平进攻,现一个师已被我大部歼灭

另一个师被我歼灭两个营,我方伤甚大(开原起义约四千人)。



  敌昨日已直接开始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⒊望令攻长春之杨国夫部曹里怀部及第八旅等有战斗力的部队星夜南下,至四

平急进,决不可以攻长春伤亡与疲劳而有所影响,否则对大局极不利。



  ⒋长春只留少数部队保卫城市。



                  林



  本溪、大洼的胜利,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迅速夺占,使黑土地局势一时

变得好看了些。于是,林彪调兵遣将,“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其实,没有这些,林彪也不会违背毛泽东“化四平为马德里”的决定。



  1945年11月21日,林彪在锦西发出那封“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

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的4A电报后第二天,又接到刘少奇代表中央拟定的《全

力消灭锦州顽军》的电报(40)。这无疑是与林彪那个“根本意见”相悖的,但他仍

然回电表示执行中央决定。



  有必要把这封电报抄录如下。



  军委:⒈我决心在锦西高桥以西山地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⒉梁师黄师应迅速到江家屯地区附近一带迅速休整恢复体力鼓舞士气,同时派

出高干侦察地形提供作战意见度以小部控制大小虹螺山(岘)构筑据点。



  ⒊已令沙李部在高桥锦西(三十里)附近正面抗击敌人牵制敌先头,目前则派

出小部队逼近敌人进行骚扰与夜袭。



  4杨国夫部应以一个团接近铁路逼近与吸引敌人,其主力应到杨家杖子毛家屯

一带望立即行动。



  ⒌此战关系全国政治形势关系东北前途,必须以最高度的积极与勇敢组织与进

行这一战役,望加速休整部队尽可能求得部队的足衣足睡蓄养精力以便猛冲敌人向

敌人肉搏。





                  林彪

                廿三日十一时



  虽无“决战至最后一人”的话,但决心和气魄都是够大的。



  但要以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命令他的部队死守死地,直至战至一兵一卒

,那就不是林彪了。



  林彪调集十四个师(旅),以四平市区为中心,构成一条东西蜿蜓百余里的防

线,先后击退敌人正面进攻和迂回,打成对峙。



  5月15日,杜聿明调集十个师,分三路突击四平。以新1军担任正面攻击;

71军两个师向四平以西攻击,威胁侧翼;以新6军等五个师向四平以东迂回,企

图截断民主联军退路。



  四平,危机四伏!



  四平北不到20里的一个小镇梨树,这些日子变得格外热闹,简直有点车水马

龙了。民主联军的在车、驮车,偶尔也有几辆缴获的美制道奇,和接收的烧木炭的

像患老年慢性气管炎一样吭哧着的日本汽车,使仅有的一条十字小街愈发显得狭窄

、拥挤了。在南面轰轰隆隆的炮声中,绸布店,粮米店,酱菜店,杂货铺,大都关

门了。几家饭馆倒是格外兴隆,穿着灰色、黄色和灰不灰、黄不黄的军装的人,进

进出出。老板们点头哈腰迎送着,一个个笑逐颜开。不过,在迎进送出和数票子的

同时,也都在察颜观色,并不时打着眼帘向那炮声隆隆处望一阵,随时准备带上早

已打点好的金银细软“跑屁头”(东北话,即“逃难”)。



  小镇东南角一栋平房里,林彪在踱步。



  这是一个中学教员的家。如今的中学教员家庭,除了书外,内外观很难与周围

居民找出差异。此时非同一般,起码这3间青砖瓦房的那几扇玻璃窗,就可与七品

“县太爷”相比。明亮的屋子里,最显眼的是墙上那幅以四平为中心的五万分之一

的军用地图,和地图上那些挤挤匝匝的红绿色小旗。



  林彪踱步的起始点都是这幅地图。踱着踱着,就站到地图前望一阵,有时踱到

院子里,踱回来还在地图前止步。有时好像什么也没踱出来,望一阵子又继续踱。

有时就说:小季,记录。于是,一封电报就飞向前线,或是东北局,或是延安。如

果说这期间还有什么动作,就是伸手到桌上那支布袋里抓把黄豆,像如今银幕和荧

光屏上一些外国人嚼口香糖那样嚼着,脚下继续踱着。



  流血的政治的轮子在黑土地上飞旋着,也在林彪的脑子里飞旋着。



  世界上没一个比喻是完美无缺的。把人,特别是把林彪这样一个人和谁进行比

较,更是一件蠢事。但是,把他一生中指挥过的大小战役,战斗进行比较、分析,

就不难发现,这位非常强调“二百米内硬功夫”和“刺刀见红”的将军,更善于打

运动战,打巧仗,而较少打那种硬碰硬的阵地战,消耗战,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

况下。



  做为一个流血政治的政治家,林彪懂得四平这颗棋子在国共对垒这盘棋上的份

量。四平顶住了,半个东北就是共产党的了。但愿望是一码事儿,有没有实力,能

不能顶住,又是一码事儿。他又何尝不想“独霸东北”呢?实力对比,当然也包括

智谋的较量。力量不足,就要使巧劲。如同他这个“三等残废”和一个大汉摔跤,

要想取胜,就要凭借灵巧,闪转腾挪,瞅准空档,这一拳,那一脚,一点一滴地消

耗,拖垮对手,而千万不能支起架子,让人家抓住。在秀水河子和大洼,他就是这

样干的。在锦西不打大仗,向后撤,也是这样一个宗旨。可现在,他被抓住了,是

等在这里让人家抓住的。



  而且,打了8年游击战的部队,根本不适应这种控壕据守的正规阵地战。



  开头,一些部队把碉堡修得老高,像日本鬼子炮楼似的,被美式大炮一炮一个

,成了靶子。7师主力星夜南下,进入阵地就开打,还是山海关前那一套。可敌人

早已学乖了,“三板斧”一点不灵。这种情况并非一个7师。



  在兵力火力都不得心应手情况下,以每个团18里防御正面的浅近纵深,把敌

人硬顶了一个月,原因种种,下面将一一写到。而做为东北民主联军的统帅,林彪

是不遗余力了的。



  但他现在不想顶了,他看出火候了。



  每个在前线的指挥员也都看出火候了。



  一些老人说:那时看国民党那劲头,别说3年,就是用上打鬼子的8年,也不

一定能打垮。



  林彪的辨法,挺绝妙,也挺平常。在绝妙和平常之间,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林

彪风格。



  请看4月29日电报:中央东北局:28日亥时电悉。近十日内恰值夜间无月

亮不便我大军的夜间作战,又因地形平坦及新一军已构筑阵地,且七十一军及五十

二军六十军各一个师已与刻军靠拢,故在十日内歼灭或击溃刻军可能性不大。进入

东北之敌,为国民党最精锐的,新一军又为其最强者,故我军虽奋勇作战,伤亡重

大,弹药消耗甚多,但只能作部分的消灭与击溃敌人,而难于全部击溃与消灭。



  四平仍在我手,敌攻势受挫,但正在调防,准备向我作新的进攻。以上情况供

你们研究参考。



                  林



  不讲守得住,也不讲守不住,只强调困难,明确说明10天之内不会出现奇迹

。而且,“最精锐”的敌人正“准备向我作新的进攻”,为后文打下伏笔。



  再看4月23日电报:中央东北局:在保卫四平的战斗中几个老主力旅伤亡各

有一千数百人,子弹消耗为数浩大兹将第七旅彭明治部本旬报告转如下:自四月徽

泉头守备时部队变化甚大在泉头双庙(牛亡)牛哨半拉山门阻击敌军迟滞敌人前进

仍然给敌人严重杀伤。自己本身的伤亡数不下千数。



  在四平北郊的防御战中只二十团十旅特务营伤亡五百余昨晚战斗十九团以猛攻

小孤树占领村庄,我伤亡百余,二十团猛攻任家屯之敌计伤亡达百余。



  以上屡次战斗伤亡失联络已达千七百多人,有的连队进行两连合一,有和剩班

把人基础一时恢复不起来,同时在月来(此处似有误,但意思尚可明白——笔者)

运动中冒雨行军,担任防御任务,白天与敌激战,夜间修作工事,休息时间甚少,

体力精神疲,因此部队勇气不像过去那样激昂,那种生气活泼的现象也不见有。





                  林

                 寝



  还有5月17日电报:中央东北局:兹将程世才(41)来电转如下:除大台山作战

外,自十日至今,连续进行七日保卫战,部队没有睡过一通夜,终日作战,转移作

工事,甚疲劳,所携各种子弹炮弹已耗尽了,地方对我战斗动员差,找不到担架,

前线上伤员运不下,西丰城严重太平景像。





                  林

                  筱日



  在这里,他又把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指战员推上第一线,用他们的嘴把自己想

说的全说出了。这是无可挑剔的。来自前线的意见是最有权威的。换个人,也会这

么做。



  完成林彪风格的最重要一笔,在于不到最后一刻不说话。



  5月17日电报:中央东北局:四平今日敌北面与西面的攻势被我压倒,我获

枪百余支,东南阵地则被敌攻占,现东南形势危急,刻敌我正猛烈争夺中,已令各

部拼死奋战,求得压敌之新攻势。





                  林

                  筱



  5月18日电报:中央东北局: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

危急。



                  林

                  5·18



  中央东北局: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

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





                  林

                  巧亥



  终于到了那一刻,林彪就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说出去,做出来。



  机敏得就像只黑土地上的狐狸。



  克劳塞维茨说:“防御的概念是抵御,在抵御中包含有等待,我们认为等待是

防御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防御的主要优点。”



  四平保卫战也是等待。这种等待在战争中是不多见的:掘壕据守一个月,等待

重庆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平息下来,签一纸停战协定。



  10年前发生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会战,也包含有等待:等待国际纵队的援兵。

4年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也包含有等待:争夺空间,争取时间,等待援军,围歼

敌人。



  马德里等到了。斯大林格勒等到了。四平没有等到。没等到和平,也没等到援

兵。别说国际纵队,连老百姓都不理解共产党,而是“想中央,盼中央”。



  韩先楚,一位可以说是“黑土地上的隆美尔”,也可以称之为“黑土地上的巴

顿”,或者“黑土地上的蒙哥马利”,但他谁也不是,就是他自己的将军,曾这样

评述这场“化四平为马德里”的战役:“四平保卫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城市防御战,是我军进入东北后,领导层对和战问题看法不一掌握不定的集中反映

。”



  “在我军处于劣势条件下,过多的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与敌进行不利条件

下的作战,在战略上是失策的。”



  “由于我军果断的撤退,摆脱了战略上的被动,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条件下的决

战,保存了有生力量。另一方面,经过四平保卫战和大撤退的反面教育,彻底消除

了和平幻想,对东北全党全军在和战问题,根据地建设问题上统一思想,产生了积

极影响。”(42)



  终于打响了“最后一战”——用8千多干部战士的鲜血的生命。





   “都是‘老骨头’呀!”

             ——黑土地英雄谱之一



  三道林子北山,为四平侧后制高点。天上飞机,地下重炮,新38师两个营跟

在坦克后面轮番攻击。保1旅1团打得差不多了,7旅特务营上。上去没半天,1

连仅在炮火下就伤亡大半,有个排就剩下3人。



  沈阳军区原副参谋长韩鏖,当时是7旅电台副区队长。老人说,旅部住在四平

北杨木林子,部队上去下来都经过那儿。上去齐整整的,回来稀落落的。



  20团3营头天早晨上去,第二天傍晚回来,连枪都没人扛了,像木柴一样捆

着挑回来的。



  5月18日,10旅29团11连在四平北神仙洞附近,掩护全团撤退。



  连长、指导员和副连长都负伤下去了,胡可风带领2排在山上阴击。撤下来时

,就剩他和排长单长胜,还有个当向导的老乡。老人说∶我们三个都成了英雄。



  单长胜是“战斗英雄”,那个老乡是“战斗模范”,我这个副指导员是“政治

工作模范”。其实呀,活着的人活着就是了,那些牺牲的人才是真英雄。



  老人一个个念叨着,从四平念叨到秀水河子,又念叨到出关在旧门打的第一仗

∶第一仗就牺牲个警卫连长,那可是个好连长呀!打日本可勇敢了,叫王永富,王

永富……



  黄达宣老人说∶从出关到四平撤退,一路上,打一仗,队伍就少一截,越打越

少,越走越少。



  在“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刀与枪”的那个九里山下长大的陈世勋老人,

说∶秀水河子战斗结束后,村里村外,雪地一片片被炮火烧黑了,让雪一衬着,真

叫黑。还有血,一摊一摊的,把雪都染红了。白的那么白,红的那么红,雪白血红

——长那么大头一回见哩。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写道:四平保卫战中我军伤亡总数达八千人

以上,部队元气损失甚大,黄克诚之三师七旅,原是井岗山老部队,四平撤退后只

剩下三千余人,失去战斗力;万毅之三师(即万毅纵队——笔者)原有一万三千人

,经四平战斗伤亡及撤退被击散,只剩四五千人,失去战斗力;一师梁兴初部,剩

五千人,还保持有战斗力;二师罗华生部还保持有战斗力;邓华保一旅损失相当严

重,其次是三师、八旅、十旅;杨国夫部弄得疲惫不堪和不少损失。(43)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四平保卫战中伤亡的8千多人,同期的本溪保卫战,和此

前各地各次战斗绝不会低于8千人的伤亡中,绝大多数都是抗战中幸存的战斗骨干





  用老人们的话讲:“都是‘老骨头’呀!”





                黑白分明





             ——他们也有姓名之一



  同一时期伤亡的国民党官兵,参加抗战的比例数,比共产党部队还高。



  他们大都来自南国的红土地。他们在那里落生,在那里戍边,也曾在异国的丛

林中作战。为了国家不再挨打受辱,为了人民能够像样地活着,他们身边曾倒下那

么多战友,鲜血把红土地染得愈发殷红。他们九死一生地闯过来了,闯到了民族解

放和胜利的那一天。他们本来都是英雄好汉。



  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都是世代在土疙瘩中刨食吃的农民子弟。



  闯关东前,他们中一些被运去接收南京、上海时,跨出C—54式巨型飞机舱

门,面对着不断呜叫和“咔咔”作响的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望着那些朝他们欢

呼的西装革履的先生、太太和小姐们,那种畏怯,惶恐,自惭形秽,以至有些无所

措手足,与闯进锦州、沈阳、长春的那些土八路,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从古北口到台儿庄,到昆仑关,到滇缅战场,倒毙在他们枪口下的日军,就个

人而言,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可他们是侵略者,他们远渡重洋来烧毁我们的家园

,杀戮我们的父母,奸淫我们的妻女。他们是强盗,是魔鬼,是野兽,是中华民族

、也是人类的敌人和仇人。杀死他们,就是拯救祖国,拯救正义。



  杀死一个,祖国就多一份安宁,人类就少一个敌人。



  可现在,从山海关到四平,三点成一线出现在准星前端的,是谁呢?在他们第

一次扣动扳机前的瞬间,可曾有人闭过眼睛?可曾把枪口抬高一寸?可曾想过自己

也是中国人?



  即便是理直气壮,觉得怎么接收怎么有理的杜聿明,在山海关指挥国军打响东

北内战第一枪时,那心灵深处就会那样平静,荡不起一丝别样的涟漪吗?



  “内战一开,生灵涂炭,决难止息,历史的罪名,将落在我们的头上。”



  (44)发出这种悲叹的,后来在和平解放北平中立了功的傅作义,那双白净的手

上就没有血腥气吗?



  他们都在这场内战中活下来了,傅作义还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利部长和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当官并不是一切。活着也不是一切。可那些把红土地养大的精

壮的活生生的身躯,埋在了黑土地的人呢?死人就是一切,就一了百了吗?



  本来,他们应该去和家人团聚,去娶妻生子,去享受天伦之乐。本来,他们应

该有最好的住房,最好的生活保障,最好的医疗条件,把身体好好普查一次,把在

战争中落下的残疾好好治疗一下。本来,他们应该去受教育,而且是受最好的教育

,用那双操惯了枪炮的手拿起笔,去掌握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武器。



  可他们却来到这片遥远而陌生的黑土地,来打杀本来和他们一样的骨肉兄弟。

历史记得他们是怎样来到这片黑土地的。



  历史是不会忘恩负义的。历史将永远铭记着他们昨天的伟烈和功勋,也同样注

视着他们今天的悲哀和罪孽。



  昨天,今天,就像这白骨和黑土地一样,黑白分明。



  他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可谁也不知道。黑土地上没有一块他们的

墓碑。大概他们自己也不想把姓名留下。



  但历史已经为他们立碑了,那碑文一字字都像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