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第十二章 又一声“撤”之后 |
第十二章 又一声“撤”之后
在秀水河子缴获的那辆美式吉普,从梨树驶出来,刚拐上通往公主岭的“电道”
(公路),就开不动了。大车,驮马,向北拥退的队伍,把道路堵塞了。
秘书和警卫员上前道:能不能让开点,后面是首长的车,首长有急事。
林彪要尽快赶到公主岭去。毛泽东让他坚守公主岭和长春。
黑暗中,七嘴八舌响起斥骂声:什么手掌脚掌的,这时候了还摆臭架子耍威风
!
就是林彪来了也不让!瞎指挥,打败仗,就会撤,就能跑——撤退将军,逃跑
将军!
问问你们那个首长,是不是要撤到”老毛子“那边去?……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他那本被评为1987年中国畅销书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中,曾以这样诗一样的语言描写林彪: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鹰。在一九三五年那明
媚的春天里,云南的田野万紫千红,到处是雪白、桃红和淡紫的罂粟花,在阳光下
迎风摇曳。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52)。此刻,历史正
以不知比索尔兹伯里辉煌多少倍的语言,赞叹坐在吉普车里面的这位面色苍白的将
军,并把黑土地这副绝不轻松的担子,愈来愈沉重地压下他那瘦削的肩头。可在这
些后来高唱《林总命令往下传》(53)的士兵眼里,他只能是断了翅膀的鹰和陨落的
星。甚至一些当年非常熟悉、崇敬他的老部下,也心存疑虑:“林总”是不是多少
年没打仗了,不会打仗?
林彪病了
从中央决定在锦州西部打大仗离开沈阳后,除了秀水河子战斗结束去抚顺参加
东北局会议,半年里,林彪就一直跟部队在前线转悠了。天冷,骑不住马,大都是
“11”号。后来有了车,一些路也走不了。有时一天就换一个地方,最多半个月
左右。去四平前线过西丰县一个小村子,穷光光的,没一户像样人家,就一间马棚
子还宽敞点。
季中权老人说,那天睡得晚,起得也晚。他出了马棚子,看见邻院窗根下坐着
几个大姑娘,一个个埋里埋汰的,懒洋洋地晒太阳。有的叼根尺把长的大烟袋,有
的伸进怀里抓虱子。30多年后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的老人说,那是
他第一次见到“关东三大怪”之一的“大姑娘叼个大烟袋”(54)。
林彪身上也生了虱子。晚上住下,钻进被窝,脱光膀子,在油灯下一声不吭地
在衣服上捉,用指甲掐,掐得“叭叭”直响。像脸色一样苍白的身上,两排肋骨清
晰可见。
生活之苦,林彪似乎无所谓。“撤退将军”、“逃跑将军”、“不会打仗了”
的议论,他也无动于衷。使这个本来就心事重重的人操劳过度,简直不堪重负的,
是基于和战问题的一系列分歧,和由此而来的压力。
据说,在黑土地上,林彪对前途从未丧失过信心,也从未飘飘然过。秀水河子
战斗后,有人说国民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林彪说∶不对呀,人家那炮打得像放
花,咱打不起呀,这个敌人不好打呀。大洼战斗后也是这么说。
锦西不想打,四平不想打。拖过了锦西,没拖过四平。
他“孤掌难鸣”。
意见相左,但毛泽东对他还是看重和信任的。
5月1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说∶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于你
,不应分散。
5月19日,毛泽东在给“林并告彭”的电报中,在同意林彪放弃四平,“准
备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后,又说∶究竟采取何种方针,由林根据情况决定之。
若由林彪决定,那就像锦州一样,再后撤几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再选
弱点突击”。
同一天,毛泽东却又来电指示:长春卫戍部队应立即开始布置守城作战,准备
独立坚守一个月不靠主力援助,而我主力则将在敌人两侧主远后方行动。
6月27日,林彪致电中央:公主岭、长春、吉林未守之原因除时间仓促来不
及立住脚根布置防线和工事处,还由于防线太宽,公主岭防线至少卅里,长春防线
则一百八十里,吉林防线约五十里,如敌先将我军包围,然后集中兵力突破我一点
,则状况甚难设想,四平之守,乃因敌未料我军防御,故逐次增兵来攻,被我各个
击破,且敌在野战中,遭受了大的打击与歼灭,故四平防御战乃一时(特殊?)条
件地形成,而不能作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此次如我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
,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兵进
行包围攻击,则仍然要放弃原(?)因就是这样。
拿破仑说:“有一句确切不移的作战格言,便是不要做你的敌人所愿望的任何
事情——理由极简单,就是因为敌人如此愿望。”
在夺占长春之前,国民党的愿望就是要和共产党决战。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
共产党敢打就行,一战解决问题,一口把你吃掉。
从锦西到四平到长春,毛泽东和中央和东北局所要做的,正是蒋介石和杜聿明
所愿望的。林彪和黄克诚等人的所做所为,正是对手所不愿望的。
四平一战,共产党的“老骨头”被打掉那么多,但总体元气还在。做梁,做栋
,做砖,做瓦,在黑土地搭起共产党的天下,还够。
如果在公主岭、长春和吉林再来场马德里式保卫战,黑土地上的狐狸再机警,
接二连三四,也难免有个闪失。而一旦失误,后果就“甚难设想”。
如果在锦州西部打了大仗,其结局将比四平更惨,当是无疑的。
毛泽东放手让林彪在黑土地上干,是在本章快结束的时候。此前,毛泽东是战
略由我定战斗由你打。林彪不情愿,也不遗余力去打。四平临决定撤退前,还亲自
跑去前线看了看。公主岭能不能守,他也不光在地图前踱步,也亲去实地踱一番。
此前是越打越被动,现在是怎么看也看不到“马德里”在哪里,只有落荒而逃。
从“独霸东北”到“最后一战”,到未了,一切都是按照“孤掌难鸣”的林彪
的路数“鸣”的。
林彪也病了。
像杜聿明一样,林彪的病根也是在抗战中落下的。
平型关战斗后,林彪被阎锡山的部队误打了一枪。子弹击中肺部,血迸出来,
伤势很重。延安都准备开追悼会了。后来去苏联治疗,据说发现骨髓神经受伤,结
个疤,造成植物神经紊乱。据说,这病人喜静,怕光,失眠,忧郁,且病情会随年
龄增长而加剧。根治办法是手术,把疤取掉。可这种手术非常危险,九死一生。不
知是医生不敢做,还是林彪不想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手术是没做。
从沈阳到锦西、阜新、法库、抚顺、开原,再到四平,林彪劲头和精神都挺好
。从四平撤退到吉林,也没看出什么兆头。出吉林到九台就有些不行,到舒兰终于
病倒了。
据说是“交感神经发炎”,发烧不退。饭更少了,觉更少了。比饭少觉少更引
人注目的,是脾气也变得一反常态了。
到九台路上骑马。林彪眼睛好像睁不开,晃晃悠悠,有点坐不稳的样子。深夜
,秘书照例去机要组那儿,看看有无什么重要情况。刚蹑手蹑脚走几步,就听林彪
喊:干什么?别管它,别管它。
声音不高,速度不快,不熟悉的人很难听出什么不满来。但对林彪的秘书、参
谋和警卫人员来说,却非同一般了。
20多个月里,这是林彪对季中权唯一一次发火。
对季中权来说,林彪这火发得毫无道理。对李作鹏和何敬之那次,那火发得虽
然不无道理,却也是与林彪的一贯作风悖背的。
从四平撤退后,一路上到驻地后,林彪第一件事就是和部队联系,了解所处位
置、伤亡、逃亡、情绪以及其它意外情况。在九台出发前,林彪让季中权通知参谋
处,让电台和机要组乘汽车一起走。不知是李作鹏忘了,还是怎么了,他们到了舒
兰,电台马驮人挑还未到。
林彪说:带我去。
季中权情知不好,也只有把林彪引到李作鹏住处。
因能喝酒而得名“大烧锅”(东北人称酒坊为“烧锅”)的李作鹏,正和何敬
之等人坐在那里喝酒。
林彪瞅了瞅,双手抓住桌沿,“唏哩哗啦”一阵响,桌子翻了。(有的老人说
,林彪还随手抓过炕上的行李什么的,摔向李作鹏等人)然后转过身,说声:走。
据说,林彪感情渲泄爆发到这种程度,不光在黑土地,就是在整个战争年代,也是
空前绝后的。
在场的人全目瞪口呆了。那目瞪口呆,与其说是吓的,倒不如说是惊的:“林
总”这是怎么了?!
一些老人说,林彪不会打了败仗拿部下出气。他是病了,是病态。他当时的负
担和压力太大了。四平打得那样苦,部队撤退那样乱,敌人那样猖狂,下一步究竟
怎么办?多少问题摆在他面前呀!这些也在其次,关键是思想不统一,还在乱着套
。他在发出“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那封电报后,还发过几封带有“根本意见”
的电报,主席都未明确回覆。可现在已是火烧眉毛,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他
又解决不了,说了不算。
对于一个电报发走了又想收回来,收不回来了还要发报据理力争的人,这是一
种什么样的内心情绪?对于一个对身边小事从来不闻不问,电台晚一点儿也不碍什
么大事的人,去把饭桌掀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宣泄?
有的老人说了几遍:“路线斗争太苦了!”
“莫斯科撤退”
回到住处,林彪继续踱步。踱了一会儿,大概是踱不动了,就原地坐下。
那是一户朝鲜族人家,进屋就是炕。靠墙坐着,一动不动,像是睡着了。一会
儿,却又闭着眼睛冒出一句:小季,记录。
那个车轱辘仍在飞转。
不能不转。
5月31日,黄克诚的电报:毛主席:东北情况很混乱,很难阻止敌人占齐哈
(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笔者),假使退出哈齐,能取得和平停战,则坚决退出求
得停战,来整理内部,以求再起,时机紧急,请考虑。
黄克诚
6月1日,林彪在给中央周张谭(55)的电报中,说:“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
”6月2日,东北局在给“中央并林”的电报中,也说:“我们准备放弃哈尔滨”
,“我已告辰兄准备退出”。
老人们都说,如果国民党过松花江向北打,当时是没法抵挡的。东北局已将东
西装车,国民党一过江,马上就放弃这座“东方的莫斯科”。
6月3日,毛泽东在给“东北局林并告李黄”的电报中,说:同意你们作放弃
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之方针,实行中央去年12月对东北工作指示
,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在“最后一战”和“保姨马德里”的口号声中,历史在黑土地上兜了近半年的
圈子,又回到了那个本来的座标点上。
据说,此前此后,林彪主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准备到东满打游击,二是整顿
部队,恢复士气,坚定信心。
第一个问题,在6月1日电报中,林彪说:“七旅及七师今后应准备打到牡丹
江”,“第一步可以珠河为目标”。另外还有专电,没查到。笔者看到1945年
12月25日的一封电报:彭罗并报中央:为阻止敌进奉天后,我领导机关处于受
敌威胁与被动情况下,提议东北局与总部,移到海龙。将本溪、辽阳一带的物资、
资源、原料,移到通化。
我东北根据地的重心,应摆在哈尔滨一线以东,以延吉、临江、通化为巩固建
立。我之群众工作干部,主要部份亦应放在沈阳以东,因这一带山多,人口多,物
产多,敌少,气候好,海外贸易多。
林
十二月廿五日
天候、地形,敌情,我情,民情,从锦西到秀水河子、四平、公主岭、长春、
哈尔滨,哪一仗不能打,哪一仗能打、怎样打,林彪脑子里那个车轱辘,几乎从未
转错过,不能打还得打的仗,那车轱辘上已把下一步的路数转出来了。
而在更广阔的宏观上,林彪的目光更犀利、深刻而又执着。
由此而想起当年常听常讲常唱的那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在黑土地这段
扑朔迷离的“万花筒”时期,如果也可以这么说上一句的话,那在这句话前面的就
不是“毛主席”,而是“林彪”了。
解决第二个问题,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大讲1812年俄法战争中,俄军
在莫斯科的大撤退。
据说,在林彪很喜欢的几位外军将领中,既有在这次战争中惨败的拿破仑,也
有成功地指挥俄军撤退,终获大胜,功成名就的库图佐夫。林彪在锦西避免决战,
指挥撤退时,脑子里那个车轱辘上是否转过库图佐夫的这一杰作,谁也不清楚。但
他能在四平撤退后迅速抓住普遍存在的悲观失望情绪,迅速地大讲莫斯科撤退,肯
定不会是即兴之作。这无疑是成功指挥四平撤退这一杰作后的又一杰作。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部队士兵的丧失,而是希望的丧失。”
无论看没看过利德尔·哈特的《战争论》,古今中外一切杰出的军事家,都是
深谙这位英国军事理论家这句话的念义,并致力于使他的士兵像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一样,决不丢掉希望。
很多老人都谈到当时林彪讲莫斯科撤退的故事,说明四平撤退的意义。林彪还
让人写篇介绍莫斯科撤退的文章,很长,登在《自卫报》上。还通过苏联驻哈尔滨
领事馆,搞到一部记录片《库图佐夫》,给部队放映。
一些老人印象颇深的,是林彪在舒兰一家戏园子的一次讲话。
大意是:大家一定以为我跑得太快了,丢的地方太多了。我说我跑得还慢了,
丢得还少了。
这不是开玩笑,我讲的是真话,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东北情况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一个拳头,敌人有好几个拳头,一个拳头是打
不过好几个拳头的。怎么办?就是要把敌人的拳头变成手掌。怎么变?就是把城市
丢给他们。城市一丢,人们的包袱就没了,身子就轻了,敌人和拳头可就伸开了,
我们就可以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吃掉他们了。
解决东北的问题要靠战争。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消灭敌人。胜负不能从一时的
进退看,也不能从一城一地的得失看。我们力量小,城市只能是旅馆(林彪在各种
讲话中,经常讲“城市是旅馆”——笔者),暂住一时。
把敌人拉散了,把敌人一股股地吃掉了,城市自然就是我们的了。如果我们现
在舍不得城市,和敌人硬拼,那我们只能有两条路:或者被敌人吃掉,或者走抗联
的老路——退到苏联去。
刚才我讲了,拿破仑的军队开进莫斯科时,也是很猖狂的,可他们的失败在那
时候已经决定了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已经通过大规模撤退,换取了消灭敌人的有
利条件。这并不是个新问题。我们当年在中央苏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是这么做
的。
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气力
用到建设根据地去。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
有武器,要粮有粮,要衣服有衣服——在座不少人还穿着棉衣哩。我们有了这些,
我们就会有全东北。
从“拒敌于国门外”,到“保卫马德里”,在“万花筒”时期那些像放花一样
的比喻中,把四平撤退比作“莫斯科撤退”,还是较为准确的。
不过,对于一个扛着步枪的士兵来说,他们更注意的不是说,而是干,是跟着
你林彪到底能打胜仗还是打败仗。
“东北王”《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中,关于1946年6月16日这一天的
文字,是这样的: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
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
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
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
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
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56)
关于黑土地10个月来情况的一次组织总结,当然也是思想路线总结。
林彪——“东北王”。
据说,林彪看完电报,沉思一下,就继续踱步。那步履和神态,与过去一般无
二。
而毛泽东在决定林彪当“东北王”时,对于这个当年的“娃娃”,会想些什么
呢?
1948年11月23日,就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兵分三路,启程进关时,东北
局在沈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其中有这样一段:当我们开始进入东北,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帮助下,曾经利
用和平烟幕,进兵东北,接着又依靠其当时军事上的优势,配合东北反动势力,向
我作大举进攻,企图消灭我们于立足未稳之时,当时情况,极为困难。尤其是当时
东北党内少数领导干部所存在的错误思想,更增加了当时的困难。
这些同志对于敌人的和平阴谋抱着很大的幻想,对敌我力量的对比,以肓目的
乐观代替了冷静的科学分析,对旧政权旧军队敌伪残余分子和阶级本质,缺乏阶级
的分析,过份强调少数一时不能取得的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忽视了广大的乡村,因而
使他们违背了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在坚决依靠东北人民,坚决消灭敌
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种政策上发生了许多原则性的错误。这是在阶级斗争的紧
要关头,少数同志丧失阶级立场的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这种倾向,一开始就遭受
到另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坚决反对,但仍给予东北人民解放事业以很大的损失。直到
一九四六年东北局七七决议之后,才在全东北党内贯彻了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
的指示,克服了党内右倾危险……
基本公正中的一个基本的不公正,是把毛泽东的错误“忘掉”了。“独霸东北
”,“拒敌于国门之外”,“最后一战”,“化四平为马德里”,“把长春变为马
德里(输入者注:此处“马德里”似应为“凡尔登”)”……好像全都是“东北党
内少数领导干部”提出来的,毛泽东只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
“东北党内少数领导干部”,或者是就这样认识的形势,并积极向中央建议的
,或者是执行中央的指示,这样做确实“更增加了当时的困难”。但是,把这一切
都归咎到他们头上,这不是人为地把这段历史搞复杂了吗?怎能叫人口服心服呢?
应该看到这个决议的毛泽东,当时又会作何感想?
没有错误的毛泽东,是另一外一个毛泽东。
被掩盖、回避了的历史,不是真的历史。
停战15天
就在共产党人整顿好行装,随时准备弃城出走之际,6月5日,毛泽东来电报
了:东北局及林:宁周电称,蒋已允马停战十天谈判,请东北局坚守哈尔滨十天等
语。
望立即布置坚守十天至要至要。
中央
从6月7日开始,停战半个月。
6月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地区,中国内战全面爆发。
黑土地却一直沉寂到10月下旬。
这四个月,是黑土地共产党人宝贵的春天。他们惜时如金,全力以赴,挥汗如
雨地播种,耕耘,两年后就收获了个金灿灿的秋天。
从当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说国民党没向江北推进是失算。否则,共产党
的日子将更难过。
“停战外,我军整补,共军也会整补。而且共军扩充得非常迅速,我军却不能
尽量扩充。”杜聿明是个明白人,蒋介石也不糊涂。对于受伤的老虎,当然应该穷
追猛打,置之死地,而不可放虎归山,让它养好伤口再扑出来。
只是,和日本人打了8年,血流成渠,接着又和中国人打,把黑土地打得雪白
血红。共产党打乏了,国民党也打累了,双方都迫切需要坐下来喘口气儿。
而且,国际国内舆论都是和平,蒋介石有压力。还有,过江占领哈尔滨,在苏
联门口舞刀弄枪,也不大好。或多或少,这也是个原因。
关键还是兵力不弥分配。
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司编写的《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作战检讨》中,有这
样一段:㈠我军以接收之目的,应进出松花江自有必要,惟就作战方针言,欲压迫
共军于松花江而歼灭之,则似过远,以分进合击包围于四平地区而歼灭之,尔后向
松花江进出为当。其次,就本案压迫松花江歼灭之方针,在兵力部署上,与方针又
不相吻合,即逐次使用兵力,致四平街久攻不下,其后增加兵力,亦未着重四平附
近歼灭共军之措施。迨攻下以后,即为离心推进,而成为广泛之驱逐,卒未获歼灭
共军也。
㈡作战初期,我军因兼顾辽东辽南方向之作战,仅以新一军担负四平及解长春
之围双重任务,兵力不足,以致四平久攻不下,长春沦于敌手。
而后次第以第七十一军和新六军两军加入,虽获得四平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
两月以上时间,使敌得以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
以无穷之后患。
㈢我战略受政略影响,专注重城市及交通线之占领,忽略歼灭共军主力……(5
7)
“欲压迫共军于松花江而歼灭之,则似过远。”兵力不足,才感到“过远”。
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逐次使用兵力”为兵家所忌。可兵力不足,不能一拥而上
,一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使用添油战术。待“以第七十一军和新六军两军加入”,
连夺四平、长春、吉林,虽“未能将敌主力击破”,也算大获全胜之际,刚刚“平
定”的南满又乱了套:60军184师在火线上倒戈了。
“八·一五”前的东北,大米为日本人的“专利”,只有少数“高等华人”才
能进口。日本节节败退,前方吃紧,后方吃紧,先是吃大米加高粱的“二米饭”,
后来就成清一色的高粱米。于是,黑土地就有了句至今在一些老人口中还能听到的
歇后语:“小日本吃高粱米——没法子了。”
蒋介石大概一辈子也没吃过高粱米,但他也是没法子了。
注释
⑴⑵丁晓春、戈福禄、王世英编:《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十五页。中共党史资
料出版社(1987年)
⑶牋采访中,很多老人都谈到,这句口号是东北局在一封电报中提出来的。原电未
查到。
⑷牋《辽沈战役亲历记》,526页。
⑸牋《在中国土地上--苏联顾问回忆录》,2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⑹当时电报分为四个等级:标有一个“A”的为一般电报,两个“A”为急电,三
个“A”为加急,四个“A”为特急。
⑺即黄克诚、梁兴初、李运昌和沙克。沙克当时为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
⑻即罗荣桓。
⑼“吕”即吕正操,“李”即东北局副书记,北满分局书记李富春。
⑽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编(1949年10月):《东北三年解放战争
军事资料》,6,7页。
⑾同⑽,196页。
⑿沈阳市图书馆编印(1985年):《东北名胜古迹轶闻》,185页。
⒀刘震当时为新四军3师第一副师长,洪学智为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
⒁《中国革命史论文辑要》,982页。
⒂“程”即冀热辽军区政委程子华,“高”即高岗,“陈”即陈云。
⒃即马林诺夫斯基元帅。
⒄“詹”即冀东军区司令员詹才芳。
⒅12月5日,高岗、陈云覆电为:彭罗:㈠我们对满洲的战略意见,详见未发完
的艳致东北局及中央电,马帅谈话内容未见,最近对我们兵力的数量位置也不知道。
㈡大歼灭及阻断北宁线,同时以三四万主力进攻沈阳,一万主力威胁长春,如此大
兵,已否全部到,并请考虑后果及影响如何。㈢你们转来中央关于改变独占满洲与
建立根据地战略指示,与你们来电是不同的。我们意见,亦分别请示中央。
高陈
微
⒆《东北解放战争在事记》,30、31页。
⒇《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075、1076、1077页。
(21)《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05、106页
(22)有的资料说是2月13
日。
(23)李运昌等著:《雪野雄风》,72页。自由出版社(1988年)。
(24)东北三年内战中历次战斗双方伤亡数字,所见资料有些出入,有的出入还
较大。笔者均以最新资料为准。没有,则以”文化大革命“前最早的资料为准。
(30)《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276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81年)。
(31)《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46、47页。
(32)四平市博物馆编(1985年):《四战四平》第1集,8页。
(33)5页。
(34)史迪威,美国佛罗里达州人。1942年任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中国战
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1949年被美国政府调回。(
35)《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435页。
(36)据江南著《蒋经国传》摘引官方公布的资料称,1955年6月初,孙立人和
陆总第五署督训组长郭连亮(输入者注:好像是叫郭廷亮。记不清了)等人,欲乘
蒋介石在台南检阅部队时,发动“兵谏”。在官方公布的孙立人的辞职书中,称之
谓“不肖事件”。郭连亮等人被捕,孙立人被软禁至今。此案疑点甚多,至今众说
纷纭。江南先生称“孙立人是政治的牺牲品”。
(37)《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26页。
(38)《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71页。
(39)《辽沈战役亲历记》,555页。
(40)见本书第8章《独霸东北》的《“撤退将军”》一节,119页。
(41)程世才当时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3纵司令员。
(42)《党史研究资料》,第1、2期,5、6页。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
(1986年2月20日)。
(43)《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8页。
(44)黄济人著:《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9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
82年)
(45)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默兹省的城市和铁路枢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
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德军伤亡近60万人,法军伤亡35万人,故有
“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46)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阵中日记》,
14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47)有的资料说王继芳是作战科副科长,有的老人说他在山东时当科长,到东北后
是作战科参谋。
(48)《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35页。
(49)即东满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委林枫,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光。“曹”好
像是曹里怀,为长春卫戍区司令员。
(50)即饶漱石、伍修权、叶剑英和周恩来,当时都在北平军调部。
(51)采访中,有几位老人谈到毛泽东这句话,都记不住出处。
(54)“关东三大怪”为: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
——东北人把孩子的摇篮吊在空中,来回悠,叫“摇车”。
(55)“周”即周恩来,“张”和“谭”说不准,待查。
(56)《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65页。
(57)《四战四平》第1集,2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