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胡侃摄影:漫话摄影器材(三)by AlphaQ

胡侃摄影:漫话摄影器材(三)



接着上次的话题,咱继续胡说旁轴机。



提到这些破烂儿,跑不掉的一定要说德国的蔡斯和徕卡,因为其他的相机都是仿造这两家的机器,真正平地抠砖自己研发出来新机器品种的实在不多。现在一说相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的尼康和佳能者两家最大最牛的35毫米单反机牌子,其实呢,这两家都是从仿造德国蔡斯和徕卡起家的。他们都是先制造出了旁轴机,尼康仿造的是蔡斯;佳能仿造的是徕卡。







这个可以算是最原始的Leica A型号, 于1925年推出,直到1936年。







这个是经典徕卡三型。







这个是日本佳能制造的Canon 4 RF,看看与上边儿的徕卡是否如出一辙?







这个是后来佳能的Canon 7, 1961的型号,还是在继续仿造徕卡。







仿造徕卡的活动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这个是我国江西制造的“凤凰”旁轴机,仿造徕卡,而且连镜头卡口也是徕卡口。这个镜头是一个很大口径的日本头:柯尼卡的60毫米中焦,最大光圈达到f/1.2。这架机器估计也挺贵的,而且甚至根本就买不到,因为这个东西是纪念版,型号为“JG50/建国50”,是为纪念我国建国50周年才推出的,产量很小,好像才造了几百架而已。这东西是否好用不知道,但是有收藏价值。







咱再看看尼康是怎么仿造蔡斯的。左边儿是1936年的蔡斯康太师旁轴机,右边儿的是12年之后的1948年尼康推出的第一架照相机:Nikon一型。com



当时的尼康镜头也完全是仿造战前的蔡斯头,不过话说回来了,不仿蔡斯仿谁呀?连徕卡镜头都是蔡斯的原始设计。

可换镜头的旁轴机一般配的镜头是:一个或者两个广角,一个标准头,一个中焦,长焦一般不超过135毫米。看起来选择不多,尤其一些单反机用户看不到200毫米以上的长焦头就感觉贫乏。其实,这些已经超过足够了,我个人感觉有一个广角和一个中焦就够用的了。反正我把单反机的各种长短镜头胡乱摸索一遍以后,就剩下一个广角和一个中焦还用得上,其他的几乎全部是浪费。当然一个变焦头也能覆盖,不过变焦头的成像质量总是可疑,而且速度也打折扣,尤其是用变焦头比较丢人现眼,一看就不够严肃。呵呵,,,







这个也是尼康的经典旁轴Nikon SP型。



尼康的旁轴机系列早就停产了,所以现在都具有收藏价值,不过,我个人对大部分的尼康旁轴都不太感兴趣,因为早期的尼康旁轴有很多是不标准画面格式,虽然是35毫米胶片,但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2:1的24x36,而是3:4的24x32,拍幻灯片出来不伦不类的都没有合适的框子来装片。







这架机器Nikon S,1951出来的型号,是标准的24x36格式。







几年以后,1954年,尼康出了改进型Nikon S2, 镜头也改进了,变成大口径的50mm/f=1.1。







近来旁轴机大搞土改,要翻身闹革命。欧洲厂家推出新机型,日本的尼康也来凑热闹,推出了纪念收藏版Nikon S3 2000型旁轴机, 价钱很高,大约要$5000一架。



有的同志问这个日本玩艺儿为什么会这么贵,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东西本身的制造成本太高了。好像尼康卖这款相机本来就是赔本儿赚吆喝的,成本已经超过售价,所以虽然预先订货的客户量很大,但是尼康赔不起那么多钱,无法增加产量,维持限量生产2000架。



这种玩艺儿,有些像高级的汽车,虽然价格高得离谱儿,听起来吓人,可是生产厂家照样儿赔钱倒闭关门大吉,就是因为产量太小无法赚钱。扩大生产,说起来容易但是经常没有真正那么大的市场,也跟厂家自己的产能有很大关系。



这款尼康旁轴,是专门设计,而且是全部手工组装,所以成本很高,价钱惊人也就不奇怪了。我估计,这一批机器大概没有人会真正的装上胶片拿出来拍照片使用,因为这种东西只能一直保持在崭新的最佳收藏状态,谁也舍不得真用。







这是最新的纪念收藏版2000年设计的尼康旁轴S3 2000型,和最原始的1948年的尼康旁轴一型的对比。

早期的一些尼康旁轴,有缺点是因为画幅不标准,比我们现在使用的35毫米画面小一些,所以不可爱。但是,不标准的并不总是不可爱的,看来大部分人感觉其不可爱还是因为画面变小了。如果成像的画面变大了,就算还是不标准,喜欢的人仍然会很多,这样的例子正好真的就有一个,就是牛烘烘的哈苏35毫米宽画幅旁轴机:Xpan。



瑞典哈苏,本来是专门制造120中幅相机的,但是这次推出了这款35毫米宽幅相机,而且很受欢迎。这款旁轴机的画幅是比一般35毫米标准画面宽了大约一倍的长度:24x65。



哈苏的这款另类旁轴机,是与日本富士公司合作推出来的。哈苏设计,富士制造,然后各自挂自己的牌子和型号上市出售,所以也有完全同样的机器挂富士商标的。







这架机器就是“另类”宽幅旁轴机:Hasselblad Xpan,画面为:24mm X 65mm。







这张照片是使用哈苏Xpan拍摄出来的。不遮幅的真正宽银幕画面。



看起来,不标准没关系,只要画面大了就行,变小了才是问题。



呵呵,看来全世界人民都喜欢大的。Size matters!



下次咱接着说蔡斯对镜头的发展和完善。



前边儿咱主要说了早期的德国经典旁轴机,还有后来日本尼康和佳能仿造的结果。在进入反光取景照相机之前,再说说其他的旁轴机型号,还有德国镜头制造的发展情况。



德国蔡斯推出了很多基本的镜头设计,我们现在使用的摄影镜头相当大部分都是基于蔡斯的设计制造出来的。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镜片处理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就是镜片加膜。



注意,加膜和镀膜不是完全一回事儿,技术上不同,所以还不能说是镜片镀膜。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批评蔡斯一把了。呵呵,,,



许多年来,蔡斯公司都经常宣称镜片加膜是蔡斯发明并开发出来的,这个说法其实有点儿欺世盗名,不是很老实。蔡斯的贡献自然不能否定,但是蔡斯也不能自己随便夸大。

早期的摄影镜头都是没有膜的,我们看到的很多早期蔡斯和徕卡镜头都是这样光溜溜白花花的玻璃片儿。镜片上的膜,并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被人发现的。



最早的镜片上的膜是谁搞出来的呢?是上帝他老人家。发现了上帝这个杰作的人也跟蔡斯没有太大关系,这个人名字叫做泰勒。这个泰勒同志,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镜片上的膜,那个膜自然很单薄了,是空气中氧化物之类的自然沉积在镜头上导致的,所以说是上帝玩儿出来的,不能算在蔡斯的帐上。这个泰勒是个聪明人,他看到了镜片上自然形成的膜,而且发现了不仅没有影响镜片质量,反而使得镜片的透光率因此而提高了。



泰勒自己发奋,想开发镜片的涂膜技术,但是没有成功,他仍然因为此发现和努力而获得了什么奖励。蔡斯呢,不过是接过了泰勒手中的红旗,继续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而已。



经过“金核心”治理整顿过的蔡斯作为摄影器材巨头,自然其技术实力雄厚,终于发展出来镜头表面的涂膜技术,使得镜片成像质量得到革命性的提高。



镜片表面的膜,是很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大幅度减少镜片与空气接触面的反光,导致光线通透率增加和减少镜头的内反射。



在蔡斯成功的在镜片表面加膜之后,德国徕卡公司“双手接过红军的钢枪”,继续发奋努力,将蔡斯的单层膜技术发展成为多层膜。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镀膜镜头技术,是上帝首创,然后经过蔡斯和徕卡两家公司的努力才发展出来的。



早期的镜片膜是通过化学方法涂上去的,所以不能说是镀膜。涂膜的具体程序我可是 不知道,大概与古代的鎏金手段相仿,不是很牢固,所以早期的蔡斯或者徕卡镜头是不能随便擦的,擦多了会把膜给擦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镜片都是镀膜工艺,比早期的涂膜要好很多。多层镀膜的镜头的透光率大概能达到97%上下,没有镀膜的光屁股镜头导致的光线损失很大,甚至达到近50%,所以还真是不能小看这个镜头上的镀膜。



虽然镀膜是个优点,但是没有镀膜的镜头也有其所长。在拍摄黑白片的时候,没有镀膜的镜头会因为内反射导致画面上一些光晕,会给人一种好像国画的水墨在宣纸上的某种效果,非常有意思。所以,有一些摄影师还就是喜欢没有镀膜的老蔡斯镜头,要的就是这种现在已经不可多得的效果。在彩色照片上,这种光晕会直接导致色饱和度的损失,就不那么好看了。

我哥以前玩儿大机器的时候,就经常买来老蔡斯头,就先拆开镜头用电解液浸泡镜片表面,然后擦掉镀膜层装在干板大机器上用,拍出来照片确实很有个性,味道很独特。



镜头的镀膜技术是在二战之前出现的,当时被德国作为国家机密不许泄漏,蔡斯和徕卡的有膜的镜头也不许出口到其他国家去,好像只有一次因为不小心运到瑞典一批。所以我们看到的镀膜镜头统统都是二战德国战败以后才有的。



蔡斯的早期镀膜镜头上经常都会出现一个红色的字母“T”说明是镀膜头,后来继续发展,蔡斯镜头是用多层镀膜技术制造,镜头上会出现红色的“T*”,就是老中说的“剃头”。蔡斯的镜头镀膜技术一直属于领先地位,当然也和其精工细作有关系了。蔡斯“剃头”上每块镜片上的镀膜多达六层,甚至七层!



单膜和多膜的差别比较明显,我这种糊涂人也一眼就能看出来。高质量的镜头,看进去绿幽幽好像深不见底,就是多层镀膜的效果。



蔡斯在90年代设计了新型的康太师旁轴机G系列,机身有两款:G1和G2,其中G2是G1的改进发展型。我个人比较喜欢G1,因为比较轻便,还有更主要的:比G2便宜啊!



康太师的G系列旁轴机,自动化程度很高,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卡口与其他镜头不通用,所以只能使用蔡斯原厂镜头,不过这个G系列的蔡斯镜头别看一共才四五个,但几乎是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世界级的好东西!







这架机器是康太师G1。 这是G1退出来以后不很久出来的G2,非常漂亮,手感极好。



这两款G系列康太师旁轴机,都是用钛合金打造,制作精良,美观坚固。价钱也不是特别可怕,比徕卡便宜很多,美元两千多焖甚至就基本能买一套机身带三个镜头下来了。



我们说过,旁轴机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是在广角镜头上,这个康太师所配的蔡斯广角头就是明证,非常好,尤其是其中的两颗超广角镜头表现非凡。







这颗镜头是众望所归的蔡斯Biogon 21mm/f2.8。别看是90度视角的超光角镜头,但是变形控制非常好,而且反差和色还原也没盟怠R桓鲎侄汉茫?BR>





这是另外一颗蔡斯“牛头”:Hologon 16毫米/f8.0。5片3组的镜片结构,106度的视角,真正的超广角。据测试说是完全没有变形!(怎么可能?也太牛了吧?)



咱们顺便看看用康太师G系列旁轴机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是广角头拍摄的。就算压缩以后的上传数字文件无法表现画面品质,但是否有广角镜头的成像变形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这张照片不是广角头拍的,是90毫米的蔡斯普兰娜中焦头,据说是全世界最好的一颗中焦头。



















蔡斯的广角镜头在变形控制上确实很出色,在一款哈苏的固定广角镜头机器上的蔡斯超广角头久享盛誉,二手机器也卖不少钱,就是因为这真是好东西。



很多人一定要用蔡斯镜头拍摄,追求的就是无可挑剔的成像质量。手上拿着蔡斯,心里就踏实了,明白不会有更好的摄影镜头。



价格昂贵的蔡斯,与几十块钱的低端变焦镜头相比,成像质量的差别大么?



这个要看怎么说了。您如果玩儿变焦镜头玩儿得挺舒坦,那就差别不大,或者没差别,甚至蔡斯还不如便宜的变焦头好用呢。有的同志使用习惯,都离不开变焦头了。呵呵,,



有些人比较挑剔,眼里不揉沙子!自然差别就大了。我哥就不用非蔡斯镜头,以前他也用过其他的日本镜头,不过还真是让他给挑出毛病来了,虽然我认为算是问题但属于可以忽略的问题,可他不能忍受忽略,只好回归蔡斯去了。



不过,蔡斯镜头也不都是好东西,据说索尼数字机上的蔡斯镜头表现就不怎么样,许多人表示失望。



我个人虽然知道蔡斯头很好,但是并不迷信蔡斯产品,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了解而且使用得当,便宜货也经常能玩儿出很好的画面品质来。



基于这种想法,我推崇上海的海鸥4A双反机,镜头也是蔡斯的设计,虽然镀膜明显不如蔡斯,但是如果使用得当,出来的效果也不比蔡斯差多少,弄不好比不会玩儿的用蔡斯拍出来的还要好呢。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熟悉掌握便宜货的结果,用海鸥干掉蔡斯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呢,咱也要说老实话,我说的海鸥镜头是技术上最成熟的标准头,所以大家的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广角端,甚至超广角阶段,镜头成像的差别可就是谁来了都不那么好办了。那样的情况下,也许就只能用蔡斯之类的好东西上阵了,其他劣质变焦镜头估计是真的顶不住